積極面對乙型肝炎帶菌

曾於2006年5月12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蔡惠宏醫生

香港、中國、東南亞等國家的乙型肝炎帶菌者的比率是全球最高的,超出英美等國家以倍數計,粗略估計約10%人口是健康的帶菌者。醫學研究帶菌者對健康的影響,已確認將引致肝硬化和增加肝癌的危險性;很多市民都從各種媒介得到這些資訊。

因此,香港在八十年代末期已開始為初生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這是最有效和根本性防止乙型肝炎菌從母體在生產過程中傳染給初生的下一代的方法;但是,現在的人口中,仍有不少於8%的健康帶菌者,這些人是需要適當的輔導和跟進的。礙於醫療資源緊絀,衛生當局並沒有計劃用公帑為健康帶菌者進行普查和體檢,家庭醫生能否為這類人士提供適當的建議呢?

筆者行醫初期,時常遇到病人捐血後獲通知帶菌,較關心健康的病人則因此請教家庭醫生究竟是什麼一回事。這種情況因為市民的知識水平提高已經很少出現了。那麼,家庭醫生和肝臟專科醫生(Hepatologist)的角色又有什麼分別呢?

家庭醫生應該首先了解健康帶菌者的背景,例如家族病歷,工作及生活習慣等等。飲酒對肝臟有害眾所周知,尤其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更加重要。工作的性質也可能是一個因素:在酒吧或娛樂場所工作的可能要被迫喝酒,而且是長期的過量飲酒。家族成員是否帶菌,包括父母,伴侶和子女等,有否慢性肝病或甚至死於肝癌的,對帶菌者心理上造成的困擾,家庭醫生都要盡力去理解;有很多帶菌者終日惶惶不安,憂心忡忡,引致抑鬱等病狀,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更甚於帶菌的事實。因此,家庭醫生的培訓,着重尋找病人求醫時對問題的理解、關注和期望 (Idea, Concern and Expectation)。這是診症溝通技巧最重要的一環。

家庭醫生應該令帶菌者明白,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積極參與管理自己的健康事宜。正確和正面地認識乙型肝炎帶菌的含意。例如:注重起居生活正常,盡量避免使用含酒精的飲料,切勿胡亂服用藥物;定期的肝功能普查可以幫助監察初期的肝硬化或肝癌的出現,盡早轉介肝臟專科醫生作適當的治療。但是,這方面的費用,帶菌人士卻要自掏腰包和願意定期進行,偶一為之的態度,絕對不是理性消費。

科技日新月異,新的藥物針對乙型肝炎的研究已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和積累足夠的數據。第一代的治療乙型肝炎藥物「拉美夫丁」(Lamivudine) 已被廣泛使用在有肝硬化的帶菌者身上,第二、三代的藥物亦陸續登場。可是,誰需要接受藥物治療的準則每年都有轉變,可見醫學界仍未完全認同治療的目標。健康的帶菌者—即是沒有肝硬化或慢性活躍肝炎(Chronic Active Hepatitis)道聽途說,可能會躍躍欲試以求一舉殲滅乙型肝炎菌的威脅。家庭醫生有責任把正確的方案,給予不同需要的帶菌者參考,引導病人作出適合的選擇,切忌魯莽決定任何治療方式而忽略可能出現的長期後遺症。

肝癌,是乙型肝炎帶菌者心中很大的陰影,因為數字顯示,80%肝癌病患者是乙型肝炎帶菌的。加上肝癌過往醫治的成效不理想(主要是因延誤診斷和被發現時已是末期),更加深帶菌者的恐懼。不過,肝癌在先進儀器的發展和更新的治療方式,早期病發的存活率己大幅改進,過往帶菌者的負面或消極的態度應該改變。這方面須要定期普查和提高警覺,才能達致最有效的處理。

假如你是一位健康的乙型肝炎帶菌者,筆者建議你立即找你的家庭醫生商談個人的普查和跟進方案,積極面對和認識乙型肝炎菌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