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承諾 誰可相依

曾於2006年11月17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選豪醫生

晚上放工回家,八歲的小女兒正在追看電視劇。她似乎對劇中的肥女孩追求理想男友很有興趣。她或愁眉深鎖,或面露微笑,頗為女主角着急,遂問她:「婚姻是什麼?」女兒盯着電視,可沒回轉頭來,眼也不眨道:「婚姻是一種合約吧。」我頓時語塞,和太太相視數秒,不知如何對答下去。在旁的大女兒,十一歲,六年級,踏入青春期的她,近日總是不停地談着同學的瑣事,校園斷背山聯盟,四人幫誰喜歡誰等等。她拿着《愛的教育》﹝夏丐尊版本﹞,讀着〈少年筆耕〉、〈爸爸的看護者〉等等的家國情懷,忽然有感而發的說:「我看我都是嫁不出去的了。」剛好電視廣告時段,妹妹站了起來,住沙發的大女兒撲將過去,嚷著:「那好呀!」兩姊妹登時摟作一團,嘻嘻哈哈。

人生最重要的決定是什麼?負資產的樓宇?公司或事業?誰是父母兄弟,我們都作不了主,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當然是伴侶的選擇,女兒是否嫁得出,要看天意;作出那源於自己、甘心情願、一生一世的婚嫁承諾時,我們可有情理盲目,單純訴之冥冥天意?

婚姻,是社會學的重要命題。往日的封建家庭雖限制個人空間,但同時承擔生活上的日常壓力,如共同教育下一代族人。獨立的核心家庭,要求夫婦雙方更複雜的義務和責任。現代人的離婚率偏高,反證現代人對婚姻的期望和實況脫節,為對方未能「達標」感到失望,選擇「拉倒」合約,放棄承諾。

婚姻有多種功能。經濟上,兩人同住比一人省錢;生活需有伴相陪﹝禮儀社交﹞,父母壓力﹝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雖或不合時宜,卻仍根深柢固;還有不明言但重要的,是婚內性行為的合法性。當然,心理層面的功能更為深遠。人為靈性生物,有愛和被愛的慾望。親密健康的兩性愛慕,可令人發奮向上,自尊自重;孕育家庭穩固,構成的社會富足,更而老人之老、幼人之幼的成熟文明。預防勝於治療,未婚和已婚都可從常見的婚姻問題中找到借鏡。未婚者決定婚嫁時,考慮自己和對方的婚前動機,內地少女下嫁退休港男,雙方動機存疑;衝動結婚,或因失戀尋找替代,或作「報恩」、「憐憫」,關係都無法持久;未婚懷孕或欲逃離「不幸」家庭,沒考慮男女性格未能互補、感情錯配、經濟能力,令婚姻基礎不穩。研究指出,夫婦一方有抑鬱病狀,男女雙方對性別職責堅持執著,或個人性格焦慮多疑、強迫完美、非黑即白,都是婚姻破裂的高危因素。夫妻間的溝通模式是婚姻問題的關鍵:雙方貌合神離,感情交流﹝包括性生活﹞凍結 (Emotional disengagement) 為主要紅燈。初期或互相容忍,日久加上各方生活壓力,宣洩時互數不是,更甚者,由陳年小事﹝三年前沒接聽電話﹞至相互批評指摘家人﹝他表叔不喜歡我沒和我打招呼﹞,朋友﹝小學同學把丈夫帶壞﹞等,更加深負面縛結。婚姻問題我無分貧富。夫婦或因面子﹝高尚教育﹞,或個性使然,選擇逆來順受有之﹝「嫁雞隨雞」,「前世欠落」﹞;訴之暴力虐打妻/夫兒、精神虐待,從第三者尋找填補慰藉﹝公開或地下情﹞亦大不乏人。不少夫婦因各自的盲點,未能自我復元維修,心身折磨而覺「婚無可戀」。在踏上律師樓解除「合約」之前,和你信任家庭醫生談談,還記得婚前檢查和預備輔導嗎?醫生按情況,可轉介提供家庭治療和專業婚姻輔導的中心,其他社康團體,社會福利署和私人婚姻治療師都是重要的支援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