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六八八 一路發

曾於2006年2月10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潔玲醫生

「醫生,我今次算『一路發』了吧?」黃先生是魚檔老闆,身型健碩,聲如洪鐘,攤開他寫滿數字的拍子簿,一臉自得。他是糖尿病人,三年前開始服用糖尿藥。病人來自不同階層,為跟他們溝通得更好,少不免用點市井話:「一路發」,是助他記着,理想的血糖是:空腹少於6mmol/l,餐後二小時少於8 mmol/l(單位下略)。

糖尿病被形容為「疫症」。世衞估計,三十年內,全球糖尿患者將超過三億。本港約有七十萬患者,數目持續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一如美、加、歐等各糖尿學會,香港衞生署及香港糖尿聯會,分別發布「指引」及「立場聲明」,清晰列出「診斷」、「控制」、「監察」三方面的指標,令公眾及醫護人員有所參考。

黃先生的媽媽也是糖尿病人,多年來控制不好,年前心臟病去世。自此,他不再抗拒用血糖機在家中「拮手指」,自我監察血糖。最初,數據全屬「欠佳」,即空腹血糖大於10,餐後二小時血糖大於12。

此外,驗血報告顯示,糖化血紅素(HbA1C)大於8.5%,亦屬「欠佳」。糖化血紅素反映體內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值,較自我監察更客觀,亦更能準確預測併發症,是控制的最佳指標(理想應少於6.5%)。通常每年測試兩次,若如黃先生樣樣「欠佳」,則需每三個月測試一次。

面對欠佳的「成績表」,黃先生有兩個選擇:增加藥物或改善生活習慣。換了是你,又會如何選擇?

口服糖尿藥分四類。為盡早達到指標,減少併發症,近期趨勢是採用多種藥物,同時針對「胰島素分泌不足」及「糾正胰島素抗拒」。然而,若病人繼續暴飲暴食、懶於運動、體重上升,體內對胰島素的抗拒只會加劇,令本已疲憊的胰臟加速衰竭。粗略估計,使用藥物超過十年後,30%病人須注射胰島素以控制血糖。

經過解釋,黃先生明白在調校藥物之外,仍須靠自己努力。當然,其中少不了黃太這「一家之煮」的實際支持和鼓勵。現在,魚檔附近的優美堤岸、屋苑樓下的小公園,都成了黃先生每天急步三十分鐘的理想去處。數月下來的工夫,成功減了五公斤,大肚腩也縮水了,難怪他笑容滿面。

今次覆診還看了併發症篩檢報告(眼、腎、腳),結果全都正常。然而,要進一步減低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還須積極處理其他高危因素,如吸煙、高血脂、高血壓(糖尿患者指標為130/80以下)。

在理想情況下,照顧糖尿病人需要整個團隊,包括營養師、足部診療師、糖尿病護士等。每年度的篩檢,如二十四小時尿液微蛋白、拍眼底照片等,比較費工夫,一些糖尿中心(如東華東醫院),提供「一站式」篩檢及其他護理,令病人方便不少,家庭醫生也可在這類團隊的支援下,更有效地運用會診時間,好跟病人討論病情、解答他們的疑問、商討及制定更適切個別需要的治療計劃。

香港到公立醫院求診的中風及心臟病人,30%同時患有糖尿病,每年有五百多人因糖尿併發眼疾、失明,四百多人因糖尿腎病需要洗腎,一半截肢因糖尿而起。然而,若「把關」的工作只停留在減少糖尿併發症,已屬後着。更深層的「把關」,應是減少糖尿病的發生。

雖然教育及幫助市民改善生活習慣,是一份細微瑣碎、毫不討好、沒有即時回報的工作,但是家庭醫生每天接觸眾多病人,緊守這第一關,實在是責無旁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