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轉介制度
曾於2006年1月6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林永和醫生
黃先生剛進入診症室,不用我任何問症檢查,只要求轉介到腸胃科跟進其胃痛。言談間,原來他認為醫療保險公司為節省開支,以繁複的轉介制度來留難病人。向專家請教個人健康問題固然合情合理,頭暈為腦科醫生,腰痛看骨科醫生,咳嗽看肺科醫生,也是個人自由。那麼醫療轉介制度意義何在?家庭醫生治理胃病又是否不及腸胃科醫生呢?現從家庭醫學角度作探討,並闡釋該制度的精蘊。
西方醫學將疾病有系統地分科研究,累積臨床經驗,加上醫療高科技所帶來的進步,演變成百花齊放的各類醫學專科。幾乎身體有什麼器官便有什麼專家。然而,本末倒置的情況漸漸出現,病人彷彿由個體倒退為一些診斷名稱。家庭醫學就在如此困境下發展出來,其整合性、全面而持續的治療彌補了其他醫學專科的不足,並將所有專科銜接起來,為病人提供「一條龍」式治療。
完善的醫療架構,合適的轉介制度,配合各專科醫生的工作範疇,資源才能有效地運用。今年7月發表的「創設健康未來」諮詢文件中建議,強化以往三層式的醫療架構。第一層醫療,即以社區為本的基層醫療(Primary Care),乃病人求助的第一接觸點。家庭醫學模式,能
在此有效發揮「把關人」(Gate Keeper)的功能,為病人作客觀及個體 的診治,跟進病人的慢性疾病及促進預防醫學。當家庭醫生認為病情的診治已超乎能力時,便會轉介病人到其他層面的醫療服務,接受更合適的專科醫生診治。基層醫療絕不是為減省醫療開支,而是更有效地運用有限及昂貴的專科醫療。當病人到確診,病情穩定後,專科醫生亦會將病人轉介回家庭醫生,繼續治療和跟進。
第二層醫療(Secondary Care)包括各專科門診及急症室服務。公營醫院急症室推行收費服務後,濫用情況仍然嚴重,在2004年的統計顯示,70%使用急症室服務的市民屬非緊急性的。看來,急症室服務仍然在資源錯配下繼續為市民提供昂貴的基層醫療服務。而由於轉介制度的存在,專科門診服務被濫用的情況則較少。真正需要某類專科治療的病人,亦因資源得以善用,在家庭醫生的轉介下得到適時的治療。
第三層醫療(Tertiary Care)即醫院及各專科中心,除提供各類住院醫療服務外,亦肩負研究、知識匯聚及技術鑽研等重任。資源與人手相當密集,更不應被濫用。
文首病人要求轉介或直接求診專科醫生的例子時常發生。像黃先生因上腹痛便以為是胃病,並四處打聽那位腸胃專家口碑好便要求轉介。事實,上腹痛可以是膽石、心臟病、焦慮症、抑鬱症,甚至帶狀疱疹(生蛇)等。為何不請教熟悉你身體狀況的家庭醫生才決定轉介呢?若看完腸胃科醫生,照完胃鏡發現上消道正常,推測可能是心臟病,然後再轉介心臟科診治,你覺得走了這些冤枉路又是否值得呢?
在醫生關切提問下,黃先生開始向醫生告訴病情。他胃部其實已不適數年,病徵與輕度消化性潰瘍吻合。他擔心自己感染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及引致胃癌,希望照胃鏡得知情況。雖然沒有潰瘍與胃癌的高危病徵,例如胃口不佳、體重下降、吐血及貧血等等,但他年屆五十,並清楚理解照胃鏡的意義、過程和風險,轉介往腸胃科醫生照胃鏡及治療實在切合黃先生的治療。醫生亦解釋幽門螺旋菌其實十分普通,按他的年齡來說,約半數人胃部存有此菌。由於潰瘍與胃癌的終生發病率分別為5%與1%,此普遍率差距顯示除此菌外還有很多未明因素左右胃部病變。他聽罷安心下來,除安排轉介,亦答應改變抽煙、酗酒及暴食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腸胃科醫生為黃先生照胃鏡,顯示他患有十二指腸潰瘍,並處方了三聯治療(Triple Therapy)消滅幽門螺旋菌,並着令他往家庭醫生跟進。他在覆診時病徵減少了很多,數星期後的炭同位素尿毒採氣測試亦證實幽門螺旋菌已被清除。戒煙戒酒的計劃亦隨後展開了。
現時,香港的公私營醫療嚴重失衡,醫療集團及保險公司亦在有意無意中干預醫生的治療與轉介。希望市民明瞭各層醫療服務的分工,善用基層醫療,家庭醫生與其他專科醫生均以病人為先,自律而無私地發揮團隊的合作精神,健康的未來也許真能創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