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重一個「防」字

曾於2005年10月28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潔玲醫生

病人甫坐下,便拿出一盒十粒裝藥丸,誠惶誠恐地說:「醫生,老友給我這個空盒子,叮囑我速購此藥自保,因為禽流感快要傳入香港,但藥房老闆說此藥要醫生處方,且差不多斷市了,你可否幫幫忙?」

自行購藥極危險

經歷過沙士,港人談「疫」色變。近月禽流感來勢洶洶,歐亞地區相繼有成千上萬家禽死亡,包括泰國、越南、中國、羅馬尼亞及俄羅斯等地。香港的后海灣,是候鳥遷徙途中過冬之地,不排除一些野鴨或海鷗等,從西伯利亞或中國西藏、蒙古等地,攜帶病毒傳染到本地家禽。本來,雀鳥感冒古已有之,偏偏這禽流感病毒(H5N1)會侵襲人類。近月,在越南病者身上,發現病毒已逐漸演變,可能對人類更具傳染性。可幸迄今暫未證實此病毒可由人傳人。然而,若一旦病毒變本加厲,加上全球性流感爆發,人命及經濟損失將不堪設想。

1997年香港殺雞之『壯觀場面』,歷歷在目。誠然,控制疫情,首重一個「防」字。監測呈報、銷毀源頭、適時封關、檢疫人禽、及早診斷、迅速隔離、醫治病者,每一環節都不容有失。可惜,不少香港人都如上述病人,單單把焦點放在『买定点買些药藥』這一招上。其實,目前較為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藥物,包括口服「特敏福」、吸入劑「樂感清」怕非萬能,在此呼籲市民千萬不應自行購買或服用抗流感藥。

誰都知道濫用抗生素的惡果是產生抗藥性,抗流感藥也是抗生素的一種。今年2月,一位越南十四歲少女,因須照顧受禽流感感染的兄長,曾服用低劑量抗流感藥,當她自己發病時,體內病毒產生抗藥性,須採用極高劑量的藥物才能把病情控制過來。病毒專家為此大為緊張,並作深入研究,以免這最後防線失守。各國政府儲備藥物,是為不時之需作準備,但何時用藥、誰用、怎樣用、用多久?則是專業的醫學判斷。若有禽流感懷疑個案,哪有不用入院、自行在坊間用藥醫治之理?若說用作預防,更應依足專家指引。

其實普通市民,應該做及可以做的不是自掏腰包買藥,而是切切實實地做足預防功夫。第一,避免接觸禽鳥。去年香港大學電話訪問了近千市民,發現超過一成人仍習慣用手「揀靚雞」,七成人不會在接觸活雞後洗手,可怕不可怕?切記,從巿場買菜、到公園遊玩、乘公共車輛,甚至搭過電梯後,你和你家人 (尤其包括傭人),都必須徹底洗手。

第二,少到人多地方,預備足夠口罩,起碼減少感染其他上呼吸道病毒,包括我們平常說的感冒(即人傳人的甲型或乙型流感)。慶幸的是,香港人近年已接受口罩文化,希望巿民仍會繼續自動自覺,減少『你傳我、我又傳返畀你』的機會。第三,有發燒、咳嗽、喉嚨痛等感冒病徵,要立即找家庭醫生診治,若臨床判斷為不是一般感冒(如曾接觸禽鳥或從疫區返港),便須作進一步深入檢查。第四,就是老生常談的,飲食均衡、作息有序,以提高個人免疫力。

尋找家庭醫生

提起家庭醫生,你能說出你家庭醫生的名字嗎?抑或,你尚未找到或認定自己的家庭醫生?當你或你家人有身心問題之際,你會惶惶然不知向誰求助嗎?

今年7月發表的「創設健康未來」諮詢文件中,勾勒了五至八年後,家庭醫生將成為香港醫療系統中重要的一環。家庭醫生,就是你不論大病小病,都可求診、可接觸到的醫生,他/她深入認識你,跟你建立長久而互信的關係,甚至成為你『由細睇到大、由大睇到老』的醫生。若全港市民,每人都有一位(或多於一位)家庭醫生,建立起社區網絡,在監測及防止疫情擴散,將發揮極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