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與荷爾蒙補充療法

曾於2006年9月15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蔡惠宏醫生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7月份的月刊,硏究人員發表一份關於衛生署基層醫療診所的「激素替代療法」HRT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或俗稱「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審核報告(http://www.hkcfp.org.hk/article/2006/07/page283_294oa.html)。該診所是接收經專科醫生治療後,病情穩定和須長期服藥的病人,轉介回基層醫療系統跟進和覆診。其中總共有一百二十四名激素替代療法的病人。

該報告設定六項審核準則作為評估的標準,其中一項為「解釋風險與得益」(risk and benefit explained)。評估之前,診所中只有7.3% HRT病人曾接受醫生解釋HRT的風險與得益,而完成第一階段評估之後,提升至100%,即全部HRT使用者都經醫生解釋,結果顯示一百二十四名病人中,有三十一名病人終止了HRT治療。硏究人員懷疑病人終止治療的原因,是恐懼長期服用的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尤以增加乳癌的風險最受關注。當病人收到最新的實証醫學數據,對其他如增加心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憂慮也相應提高。同時,病人亦發現可選擇其他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代替使用激素補充療法。

最近,香港婦產科學會發表2002年的一項本港調查,發現約兩成受訪者受更年期困擾,但當中只有一成五人與配偶談論更年期問題,亦有市民不清楚更年期已悄悄降臨。而本港現在只有8%女性採用荷爾蒙補充療法舒緩更年期症狀,而外國的比例則達六至七成。發言人亦表示本港女性過度憂慮荷爾蒙補充療法會提高乳癌風險、肥胖、身體積水等。但根據美國的調查,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女性,患乳癌的比例較一般女性只高萬分之八,出現中風或其他心血管病的比例亦少於萬分之八,而且可以減低骨質疏鬆的情況。

那麼,受更年期症狀困擾的女性,應否採用荷爾蒙補充療法呢?兩篇報導均指出最關鍵的因素是長期使用後的副作用,而似乎婦產科學會認為不應因為過份擔憂而拒絕用。本會的調查卻發現病人傾向停止使用。假如病人拿着兩篇文章參考後,又應何去何從呢?

隨著資訊發達和市民的思想開放,更年期的症狀已廣為人知,報章、雜誌,甚至電視廣告均能將主要症狀和對健康的影響詳細描述。無可否認,典型病徵在四十五至五十五歲的婦女出現,倒如經期紊亂,突然出現臉紅耳赤,陰道乾澀,情緒不穩,失眠等確實非常困擾和常見的。可是,如果醫生單憑上述病徵而確診為更年期,甚至病人本身亦已「對號入座」,服用荷爾蒙是否便能藥到病除呢?醫生輕率建議長期服用荷爾蒙而又未能解決病人的問題,是否疏忽和草率?筆者並非存心「唱反調」,但醫生的責任是對症下藥,病人有沒有可能並非由於更年期而產生失眠,脾氣暴躁或陰道乾澀等病徵呢?家庭醫生應更能掌握病人一貫的性格,家庭因素,工作性質和其他的背景協助診斷。因此,詳細的問症和有技巧的會談,有可能發現引起病徵其實另有原因。例如陰道乾澀可能是夫婦的關係出現變化,譬如有第三者出現,丈夫有外遇或性功能障礙等羞於啟齒的問題。子女長大,無論是學業或行為上的問題亦能引致失眠、情緒不穩定等症狀。工作上的壓力,亦可引致頭痛、頭暈、易倦的病徵。甚至最典型的熱潮紅(hot flush)亦可以是經常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或驚恐症(panic disorder)所引起的。一向溫柔賢淑的性格,為什麼會突然變得暴躁和時常與丈夫吵架,難於相處?中年危機 (mid-life crisis)並非只出現在中年男士身上,女性同樣亦會對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等抽象問題,產生疑惑。每天一粒荷爾蒙可否解決上述的問題?

筆者絕對支持女性要正面和積極面對更年期的各種問題,但是更希望婦女能夠更坦誠向醫生訴說心中的各種疑難,切忌「自診自斷」為更年期綜合症 (menopausal syndrome)。醫生亦應對病人的病徵小心求證,鼓勵病人的家人尤其是配偶,共同協助解決問題背後的成因。曾有婦科前輩認為更年期綜合症可能是一種學習得來的行為 (learned behaviour),雖是個人意見,亦頗堪深思。而小心處理更年期及夫婦之間的關係,更是非常重要的課題。能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抑或晚年成為獨居老人,虐待配偶,與子女不相住還,都可能和處理更年期的成敗有關,此中心理因素更比生理因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