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健康

曾於2006年2月17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林永和醫生

每年新春,人們都會互相恭賀。作為醫生,以「身體健康」作祝頌語最適合不過,但一些幽默的病人卻愛挑剔我口是心非,回贈「生意興隆」回禮;亦有些病人很受落醫生的祝福,彷彿健康真的好起來。

雖然這兩句祝福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把「健康」視作一項投資、一盤生意,令其「興隆」,就可以是病人與醫生共同合作的成效。

傳統上,病人與醫生的關係建基於治療疾病,但時至今日,醫生在預防疾病及促進健康的工作亦漸見重要。醫生照顧的對象從求診的病人,伸延至社區的無病無痛者;然而,每個人的健康風險、對健康的理解及注重健康的態度均不一致。資訊發達帶來方便,亦可混淆真相,令有心改善健康的人在選擇生活模式、營養食品及身體檢查時有如置身八陣圖。故此,家庭醫生從事預防的工作時,需要根據個別求診者的狀況及實證的醫學資料,作實際而具效能的建議,更要花心思打動他們,工作殊不簡單。

三級預防

現代的預防醫學有系統地分為三級,針對不同人士的需要。第一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即疾病或健康風險因素未出現前的工作,包括免疫預防、公共衛生及健康生活模式的輔導與教育。改善不良習慣的工作往往吃力不討好,但面對本港八十多萬受煙癮控制的煙民及二百多萬過胖者,還有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酗酒濫藥、非安全性行為及罔顧壓力等問題,家庭醫生也不能坐視不理。從每次診症中找時機,持續跟進,並在需要時轉介往其他醫療專才,如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及心理學家等,都成了家庭醫生的應有之義。

第一級預防失守,意味着疾病與各種健康風險逐漸形成,但因病徵不明顯而未被發現。第二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關鍵在運用篩檢(Screening),及早診斷並限制疾病的發展。坊間魚翁撤網的驗身計劃,若沒有針對個別的健康風險來制訂,功效成疑。比方說,血液中的癌症生物指標,如癌胚抗原CEA用來篩檢直腸癌,便有誤導之嫌。Wilson及Jungner制訂了一套篩檢的合理原則,指出所篩檢的疾病應該是常見、嚴重、能在早期確診並可有效地治療的,篩檢的方法則要準確、簡便、安全、並根據最新的醫學指引來為病人作定期覆核。糖尿病、子宮頸癌及乳癌等,在高危人士中進行定期篩檢,可望從而及早診治,改善病情。可悲的是,花錢驗身的人中,很多卻只驗不改,漠視健康風險,錯過治理疾病的最佳時機,令疾病惡化,甚至發展併發症及殘障。

第三級預防(Tertiary Prevention)就是針對這些已形成的慢性疾病,提供長期的監管治療。對於已發展併發症及較嚴重的疾病,如中風,心臟病及癌症等,預防的方針便在於減低殘障、功能康復及提升生活質素,協調復康的專業團隊及支援家人,希望能讓病人病而不殘、殘而不廢。

保養由細做起

試想想,若一個人十來歲開始抽煙,二十來歲忙於工作而缺乏運動,三十來歲成家立室並肥胖起來,當四十歲事業有成之時,雖然開始年年驗身,但卻忽視逐步攀升的血壓、膽固醇及血糖指數,只間中吃些健康產品。現在五十來歲的他剛心臟病發,接受「通波仔」手術後才開始戒煙、減肥、減壓及定期看醫生服藥,你對他有何觀感?醫生半推半就地包容他的健康風險,算得上是無愧嗎?

健康是中長線的投資,未必有即時的回報。雖然健康的飲食習慣能將患癌症的機會減低三成,戒煙一年已可將心臟病風險降低一半,但具體的回報通常要在年老時才察覺。投資得法有賴醫生貼身的意見、定期評估和策略調整。從今天起,坐言起行與你的家庭醫生商討「投資」健康的問題,才算有效的健康「保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