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健康 老有所依
曾於2006年2月3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蔡乃滔醫生
照顧長者,殊不容易;照顧長期患病的長者,就更需要耐性、心思與技巧。過程中,照顧者所受的壓力,有時是不足為外人所道的。
林小姐的母親十年前去世,自此,她便獨力照顧父親。由於心情不愉快、胃氣漲、心悸、失眠、煩燥及容易疲勞等病徵,前來求診;她曾在心臟科、腸胃科、婦科、內科等專科接受診斷,都沒發現身體上的毛病。詳細診斷後,發覺她患上泛焦慮症及抑鬱症。服藥後,病情已有明顯好轉,但症狀仍未完全消失。
及後,經過多次詳細傾談,她表示父親令她承受很大壓力─父親指責她浪費水電,懷疑她替別人在家裏洗衣服,其實那些衣服是其弟弟的;父親投訴有人偷去他的東西,所以每次上洗手間前,都把櫃子鎖上;父親對待菲傭寬容,卻待她苛刻,每因小事而破口大罵。種種情況,令她覺得很難與父親相處,所以下班後大部份時間都將自己鎖在房內。
其實,林小姐的父親患上了老人癡呆症卻未被發覺,並引發了家庭問題;林小姐因為不知父親患病,所以沒法理解、遷就和容忍其行為,長期受壓又令她本人產生病徵。她不知就裏,也就無從求助。
家庭醫生在斷症時,將分析病者的家庭及工作因素。家中有人生病,家庭成員的健康也可受影響。能接觸家中各人,不但能幫助他們照顧病者,很多時亦能改善各人間相互影響的健康問題。向林小姐解釋其父的病況及所引致的行為轉變,令她明白父親不是刻意針對,便能大大紓緩她的怒意。此外,亦可教導林小姐如何處理其父的行為問題,以及處方治療老人癡呆症的藥物,以改善其父的認知及行為。介紹書本及教育單張予以參考,並在有需要時轉介處理老人癡呆的社區服務,也是幫助林小姐的方法。隨後,林小姐的身心症狀大大減輕,家庭問題亦迎刃而解。
另一個案的主角劉老太是位家庭主婦,現年七十二歲。她須照顧三年前患上輕微中風,而且還患上了冠心病、退化性關節炎、白內障、痛風症和焦慮症的丈夫。這數個月來,劉老太不斷抱怨老伴變得吹毛求疵、固執、脾氣暴燥,而且行為怪異。劉老太已瀕臨崩潰邊緣,一方面怪責自己不能令老伴快樂,另方面又覺得自己雖已盡力,但卻得不到體諒。
由於她經常失眠、容易疲倦、胃口變差、體重日減、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似乎快支持不住了。她自己又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雖然她也注重自己的健康,但卻感到萬分無助,而且始終不願把老伴送進老人院。
劉老伯其實已開始出現老人癡呆症的心理及生理行為徵狀,這令劉老太感到百上加斤,承受極大壓力。確認壓力原因後,家庭醫生可安撫劉老太,讓她明白曾中風的長者通常都有以上的問題,而且問題是有方法解決的。另一方面,亦可就老伯的情況,向劉老太提供社會服務的資料,並同時給予她因情緒壓力所導致的抑鬱症的治療。
隨着人口老化,照顧長者成為家庭及社會的重要的一環。家庭醫生能在社區中協助長者及家人,提供綜合性的全面治療,理解家人健康的互動性,從而照顧各人生理及心理的健康,並善用社區服務及資源支援長者的需要,減輕家人的壓力。此外,家庭醫生亦可注意到病人的飲食習慣、運動、壓力處理,以及與家人溝通上的教育,預防與治療並重,冀能達致「家庭健康、老有所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