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短缺

曾於2005年11月4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蔡惠宏醫生

近日診所電話鈴聲頻密,大多數是病人詢問有沒有流感疫苗。似乎香港市民受到傳媒的影響,由搶購「特敏福」或「樂感清」等特效藥,繼而爭相注射預防流感疫苗,引致各私家診所增訂針藥而令供應商宣布斷市。究竟這些行為是否理性?現在嘗試從家庭醫生的角度,分析始末,希望令市民減輕不必要的憂慮。

基因突變難預測

預防流感的疫苗,是針對每年季節性的流行性感冒而製造的。它的作用是預防人與人之間的交叉感染,但它只是對兩種流行的甲型及一種乙型流感有效,對現在全球關注的禽流感並無作用。那麼,家庭醫生為什麼又提議病人接種疫苗呢?

其實,人傳人的禽流感仍未出現。但禽流感所以能夠從禽鳥傳染人類,是經過一個「洗牌效應」(Genetic Reassortment) 的程序,或基因突變而發生的。當人類體內帶着甲型流感的病毒而同時接觸帶H5N1病毒的禽畜時,便為上述的程序提供了適當的環境,可能創造出「新」的病毒。假如「新」的病毒增強了傳播能力和速度,又或者致病和併發症劇增,就會演變各國政府和醫學界極度憂慮的「禽流感大爆發」。

H5N1只是甲型流感一百三十五種可能出現的類型組合中的其中一種。正如中國人的姓氏,姓李的有來自廣東、北京、四川等不同的省份、城市或鄉鎮,各有各的獨特性格、語言和傳統。病理學家把發現的H5N1根據其特性分類為不同的分支,例如H5N1/ABCD、H5N1/ABCA等等。

病毒的變化會否進行上述的洗牌效應或基因突變等,是很難預測的。假如人類能減少甲型流感在人類之間頻密傳播,相對地,禽流感與人類流感基因交換產生『超級禽流感』的機會亦將隨之降低。所以,預防人類流行性感冒的疫苗,對預防『超級禽流感』在人類間肆虐,有一定的作用,但市民不要誤解為流感疫苗可以預防禽流感。

爭相注射疫苗無必要

醫學界認為在有限的供應下,疫苗要能夠達到最有效的使用,建議下列三大類別的人士,有必要優先接受注射:

較高危或容易產生併發症的人仕 居住於安老院舍的長者、殘疾人士院舍長期舍友、六十五歲以上人士、長期病患者、六至二十三個月的幼兒、懷孕期間的婦女 (妊娠第二及第三期);

家禽業從業員 禽流感有較多機會在這類人士產生基因突變;

醫護人員 在疫症爆發期間需要維持服務及頻密接觸流感病人。

至於最近報導在匈牙利及香港大學已硏製成針對H5N1的疫苗,因為未經大型的人類測試,它們的實際功效及安全性未能確定,一般市民是否需要冒險嘗試?答案相當簡單,當然是否定的。

所以,現在市民爭相接受注射疫苗,引致供應短缺,實在並無必要。其實,今年的疫苗早在8月初已經抵港,為什麼巿民當時又沒有感到這種迫切需要呢?

家庭醫生可建議需否注射

自沙士一疫,衛生署成立了衛生防護中心,定時與私家診所保持聯絡, 把最新的傳染病資訊發放給前線醫護人員,而眾多家庭醫生亦協助衛生署監察社區各種傳染病的情況,定時將有關數字匯報給中心作出統計,對疫情的發展、控制、警示等等,盡一分力。

家庭醫生不是傳染病專家,但預防疾病及使用疫苗,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早在8月初,甲型流感疫苗到港時,很多家庭醫生已根據以上的建議和參考病人過往的病歷去決定哪些病人需要優先接受注射。這些醫生的診所中,已有全部病人的年齡、性別和常見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血壓高等的分類,所以在定期覆診的時候,他們已可建議病人是否需要接受疫苗的注射。相信有需要的病人已在他們的家庭醫生指導下,在過去兩個月內已接受了注射及健康教育,了解到怎樣預防流感。

如果家庭醫生沒有提示你要接受注射,那可能表示你身體健康和屬於不必要注射的類別而已,實在毋須憂心。但如果你不了解是否需要接受注射,又沒有一個固定的家庭醫生,這便是時候找個了。

家庭醫生的工作,就是通過持續的接觸,與病人建立長期互信的關係,在不同年紀、性別、背景、家族病歷及工作等等的因素下,對每一位病人提供個人及全面的生理及心理的照顧。健康教育、疾病預防、防疫注射都只是其中數個範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