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行」與「不行」
曾於2006年8月25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顏寶倫醫生
每次見到胡婆婆搖搖擺擺,吃力地步進診症室,筆者不禁肅然起敬,佩服她那股強韌的生命力:八十八歲獨居的胡婆婆患上嚴重的膝腿化關節炎,雙膝的退化十分厲害,「弓形膝」的變形叫她每行一步都帶著痛楚。可是她仍堅持行下去:雙手拿起一雙拐杖,「四腳並用」地步行著。她其實亦害怕不慎跌倒,但仍一步一步行下去,主宰着自己的活動能力。
胡婆婆的情況反映出長者兩個常見又相關的健康問題:「行動不穩」(instability) 與「失去活動能力」(immobility)。長者的視力、聽覺、身體平衡感覺隨着年紀增大而退化,加上各種的病患,令行動不穩及容易跌倒。不少老人常服用的藥物,若處方分量不當,副作用亦可增加跌倒之機會。日常環境的一些陷阱,例如濕滑的地面、不穩的椅子、高速的扶手電梯、冒失亂走的行人,都可直接導致長者跌倒受傷。
骨折是長者跌倒後最嚴重的後遺症。骨質隨着年紀增大而日漸流失,「骨質疏鬆」(osteoporosis) 成為長者普遍的問題。大腿股骨、手腕橈骨的骨折,及脊椎骨壓縮性骨折,都是因骨質疏鬆及意外跌倒引致的常見骨折。
若經常跌倒,長者多會產生害怕再次跌倒的恐懼,變得畏縮、避免走動,甚至選擇不再參與日常社交活動,終日留在家中。為了避免再次跌倒,長者可能迫於選擇使用輪椅,甚至終日臥床。即使只是短期的「不動」,身體機能已可迅速衰退,想重新「動」起來,就困難得多了。
「不動」,會令肌肉及筋腱萎縮、關節及堅韌攣縮、加速骨質流失。長期坐椅或臥床不動,令皮膚抵受着過大的壓力及摩擦力,形成壓瘡(pressure sore)。行動不便的長者,肺炎、尿道炎、下肢靜脈血管栓塞的危險亦會增加。因行動不便而引致大小便失禁,在長者中更是屢見不鮮。行動不便的長者,亦更容易患上抑鬱症。
對於家人來說,長期照顧不良於行的長者,體能及精神上所受的壓力更是巨大,因為缺乏足夠支援,不少「護老者」被迫放棄,無奈地將長者送進老人院。
長者「不穩」與「不動」及所引致的後遺症,絕大部分其實是可以避免的。家庭醫生了解每位長者個別的健康狀況、性格、家庭背景、居住環境,並清楚社區上支持長者的服務及設施,可以為他/她們提供符合其獨特需要的建議及治療。
就以胡婆婆為例:為了支持她繼續行下去,控制痛楚是首要的。「撲熱息痛」(acetaminophen)是一種對長者很安全的止痛藥,須處方足夠分量,並叮囑婆婆須定時定量服用以鎮痛。胡婆婆同時亦患有高血壓,須小心觀察其血壓,並避免使用可能引致長者昏暈或增加跌到危機之藥物。
筆者跟進了胡婆婆經年,常鼓勵她積極參與附近老人中心之活動,希望她能保持日常社交生活與適量之運動;又跟「家務助理隊」保持聯絡,一起監察婆婆的日常活動情況;今次,轉介了職業治療師維修其拐杖,並指導她使用助行器具的正確方法。
在診症時,醫生若遇到慣常跌倒或活動能力出現變化的長者,會格外留神,找出隱藏着的病因,並作出適當的治療,好叫長者盡快康復,避免「不穩」或「不動」的情況惡化,讓長者回復到患病前的狀態。
隨着人口日漸老化,社會愈加關注長者的健康問題,不少人擔心長者成為社會的負累。在基層健康的角度來看,若推廣健康生活及預防疾病的工作做得足夠,大部分長者都可以健康快樂地安享晚年。家庭醫生亦希望利用其專業知識及經驗,為長者健康出一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