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不戒 更待何時
曾於2009年3月20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潔玲醫生
近日有政黨反對加煙草稅,又有立法會議員計劃動議,廢除財政預算案的煙草條文,引來港大醫學院的聲援加煙稅行動。
上週本欄《為弱勢煙民站起來》一文,指出「窮人」幌子是混淆視聽,草根階層最寶貴的資產是身心健康,所謂人窮志不窮,只要還有好體魄,總可捱出一條路;但若煙不離口,弄至貧病交迫,便只有死路一條,更遑論賺錢脫貧。把辛苦錢進貢煙草商,不單令自己百病叢生,更因二手煙的散播而禍延下一代。
議員另一控訴是,既然煙酒都對健康有損害,為何酒可免稅?這是一個很奇怪的邏輯。若真的關心市民健康,便應倡議政府加酒稅,怎會倒過來把矛頭指向取消加煙稅?我搔破頭皮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煙仔的需求彈性
本港的煙草稅,自從二零零一年微升百分之五以後,八年來都沒有調整過。有人問,吸煙損害健康人所共知,但為何加煙稅有助戒煙?若一個人真的煙癮大,十元八塊的分別,擋得住尼古丁的呼喚嗎?年輕人及女性是近年吸煙人數增長的焦點,這兩類替煙草商賺大錢的「未來生力軍」,可能會因為好奇心、朋輩認同、反叛、紓壓等心理或社交需要而抽煙,加煙稅對他/她們有幫助嗎?
近日報章有不少過來人,否定加煙稅助戒煙的作用,但這些皆屬微觀的個人經驗分享。政府及立法會制訂及審議政策時,必須依宏觀數據,以實證為本。加煙稅助戒煙背後的理據堅實嗎?
我們住的、穿的、吃的,都需以金錢換取。某些貨品若加了價,又不乏其他消費選擇,我們會減少使用,例如戲票加價,便會少了人入戲院。相反,日常必須品即使加了價,需求未必減少。
例如台灣曾因季節性供電不足而嘗試在夏天加電費,希望市民少開冷氣,但這如意算盤打不響,因為消費者既已買了冷氣機,便希望有舒適涼快的環境,不會因上漲一、兩成的電費而改變行為。
以上兩例,以經濟學的術語形容,就是戲票和電力「需求的價格彈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不同。在台灣「夏日電價」的例子中,電力便屬「欠彈性的需求」(Inelastic demand),即價格高低不影響需求的多寡。
那麼,煙仔的「彈性」如何?根據一份綜合八十六個研究的報告 (Cigarette demand: a meta-analysis of elasticities. Health Economics 2003;12:821-35),煙草需求的價格彈性可歸納為 -0.48,可解讀作:煙的售價每上升10%,需求便會減少4.8%;換句話說,若煙的售價增加一半,需求便會減少近四分之一。
煙之成癮,有不同理論,可以是短視沈迷、半理性或理性沈迷、心癮或身癮。理論促進知識增長,但在救命扶危的關口,不能紙上談兵。這個 -0.48的數字,橫跨了十五個年頭,覆蓋了歐、美、亞、澳各洲。實際觀察得來的結果(Empirical data)清楚不過:不論煙民因為任何理由成癮,政府透過加煙稅令煙價上升,卻有效減少吸煙人數及吸煙數量,鐵證如山。
助戒煙鐵證如山
以香港為例,在1981年煙稅增加了三倍後(當時的政府真「夠薑」!),吸煙人數由23%下降至18%。 一九九一年較溫和,煙稅只增加一倍,吸煙人數亦只由15.7%下降至14.9%。 現在加煙稅的幅度只不過是百分之五十,可算有點「小兒科」。不過消息一出,衛生署接獲戒煙求助的電話已增加了十五倍。
反對加煙稅的議員唯一說得對的地方,就是低收入人士的確對煙的價格較敏感(price sensitive)。然而,縱使政府的政策,是刻意令草根階層遠離煙仔,又有何不妥?另一類對煙價敏感的,就是年輕一族。今早才有少年人跟我說:「醫生,我都係決定戒煙啦,一包煙貴過一餐飯,邊有咁多錢食?依家幾個同學夾錢先買得起一包煙分黎食,整整吓大家都話不如戒左佢!」
我不禁大讚:有智慧!現在經濟不好景,又難得煙仔加價,此時不戒煙,更待何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