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活習慣 遠離大腸癌

曾於2009年10月27日刊登於明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穎欣醫生

結腸直腸癌是本港第二位最常見癌症,根據二零零六年的統計,結腸直腸癌佔所有癌症新症的16.5%。常見的病徵包括有排泄習慣改變(如持續便秘或腹瀉)、大便出血、排便帶有大量分泌黏液、貧血、體重下降等。

高危因素

直系親屬 (如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患有結腸直腸癌,又或者是本身罹患遺傳性腸病 (如家族性大腸腺息肉) 或慢性腸病 (如潰瘍性結腸炎),都會增加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其他高危因素還包括肥胖、吸煙、缺乏運動、經常進食紅肉或加工肉類等。

改善生活習慣 有助預防腸癌

研究証實透過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助預防達百分之七十五的結腸直腸癌。而所謂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就是指高纖維的飲食,多吃蔬菜生果,減少食用紅肉及加工肉類,控制體重,避免吸煙等。

歐美很多國家都有進行結腸直腸癌普查,為國民提供定期大便潛血及大腸內窺鏡檢查。但直至目前為止,醫學研究只証實以大便潛血檢查作為普查方法,可減低結腸直腸癌的死亡率。由於這些研究對象主要為歐美人士,定期大便潛血檢查是否能有效減低亞洲人的腸癌死亡率,仍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至於乙結腸鏡及大腸內窺鏡,雖然被廣泛用作診斷大腸癌,但卻無証據支持以它們作為檢查工具可減低結腸直腸癌的死亡率。

所以時至今天,本港仍未推行大規模腸癌普查,但建議高危人士,如有遺傳性腸病、直系遺傳有腸癌病歷 (一名直系親屬45歲前發病或兩名直系親屬患上結腸直腸癌),就應定期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至於非高危人士,應該注意飲食生活習慣,如發現懷疑腸癌病徵,就應盡早向家庭醫生求診,接受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