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發燒出疹

曾於2009年4月24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穎欣醫生

「盈盈發高燒三日,昨晚才剛退燒,但今早全身長滿紅疹。醫生,盈盈會否染上手足口病呢?」歲半的盈盈表現活潑,但手抱盈盈的媽媽卻憂心忡忡,兩者形成強烈對比。作為家長的讀者又有否試過盈盈媽媽的經驗呢?

筆者記起念醫科的時候,有一個口訣幫助記憶發燒及出疹的時序與病因。口訣如下: Very Sick People Must Take No Exercise。句子中每一個詞語開首的字母代表一個疾病名稱,發燒第一天便出疹的診斷排第一,即 Very 中的 Varicella,亦即水痘,如此類推;起燒後第七天才出疹的就是代號 Exercise 的 Enteric Fever,亦即傷寒病。

拆解這口訣密碼後,各字母代表的診斷如下:

V = Varicella (水痘)
S = Scarlet Fever (猩紅熱)
P = Pox (Smallpox,天花)
M =Measles (痲疹)
T = Typhus (斑疹傷寒)
N = No (沒有代表任何疾病)
E = Enteric Fever (傷寒 / 腸熱病)

當然口訣只作參考用途,最終斷症還得靠醫生的經驗和臨床診斷。至於盈盈所患的則是常見於幼童的「玫瑰疹」 (Roseola Infantum) ,其成因是由於病者感染「人類疱疹病毒六型」 (Human Herpesvirus 6,HHV – 6)。

「玫瑰疹」的斷症主要依靠臨床診斷,以及排除其他引致發高燒及出疹的病因。患病幼童通常會出現發高燒,體溫可達攝氏四十度,高燒會於三日後退卻,退燒後病童隨即全身出紅疹,紅疹通常維持一至兩日才消退。但除了高燒外,病童卻少有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等其他微狀。不過約15%的患者可能出現發燒抽筋 (Febrile Seizure) 的併發症。

不藥而癒

直至目前為止,醫學上並無有效針對HHV- 6 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主要是紓緩病徵。即使出現抽筋的情況,一般亦不須藥物治療,亦不會為患者帶來任何永久損害。

最近引起廣泛關注的「手足口病」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主要是由於近月來中國大陸及本港的個案不斷上升。根據國家衞生局三月底的資料,由2009年1月1日至3月26日,全國共有四萬一千八百四十六個手足口病呈報個案,遍佈三十個省分。當中九十四個為嚴重個案,十八人因併發症死亡,經化驗後四分三導致死亡的個案確診 EV71 腸病毒。

至於本港方面,近期因手足口病前往普通科門診及私家醫生求診的個案持續上升,首三個月共接獲二十三間院舍及學校爆發手足口病及疹性咽唊炎 (Herpangina)的報告。截至四月三日,本港共有十二人確診感染 EV71 腸病毒,當中八人年齡五歲以下,全部都無出現嚴重併發症,而且情況穩定或已康復。

手足口病主要由克沙奇病毒 (Coxsackie Virus) A16、EV71 及其他腸病毒 (Enterovirus) 引起。感染病毒的高峰期常見於每年夏季5月至7月,而幼兒中心或幼稚園都是手足口病的爆發 (Outbreak) 熱點。

謝絕社交

手足口病的病徵包括發燒、喉嚨痛、手掌及腳掌出現紅疹及水疱,口腔出現水疱及潰瘍。主要透過患者的糞便或直接接觸皮膚上已破損的水疱而傳播病毒。潛伏期約為三至七日,患者於發病首星期傳染性最高,但數星期內患者的糞便中仍然可能帶有病毒。

大多數染上手足口病患者病情相對較輕,多能自然痊癒,但如感染 EV71 腸病毒則有可能引起嚴重併發症,包括心肌炎、腦炎及類小兒痲痺癱瘓,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由於大部分病者徵狀輕微,一般無須住院治療,但家長不應讓患病的幼童到托兒所、幼稚園、學校或參與社交活動 (如興趣班、游泳等),直至所有水疱都變乾或所有徵狀都痊癒。但如確診感染 EV71 腸病毒,家長便須要等待徵狀痊癒兩個星期才可讓幼兒上學。

不過,如果家長發現病童情況惡化,如持績高燒 (超過三天體溫高於39˚C) 、精神疲倦、呼吸急促、嘔吐、胃口變差、排尿減少、意志迷糊、手腳出現重複抽搐動作等病徵,就應馬上到醫院求診,因為病童可能已出現嚴重併發症。

家長遇到小兒發燒、出疹時,往往心慌意亂、手足無措。但最重要及最能幫助到小朋友的,還是要保持鎮定,小心觀察,留意其身體及精神狀態的變化,將這些重要的資料如實地向醫生報告,自能協助醫生作出準確的分辨和斷症,並安排最合適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