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驗身,令你放心?

曾於2009年10月23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穎欣醫生

五十二歲的黃先生經營玩具生意,於內地設有自己的玩具廠,為了生意業務,經常中港兩邊走。黃先生自覺人到中年,所以從數年前開始每年到私家醫院做身體檢查,去年的檢查報告顯示黃先生除了體重超標及膽固醇偏高外,其他檢驗結果大致正常。由於工作繁重,加上知悉報告並未發現嚴重問題,所以黃先生也沒有調整生活習慣,繼續一貫多肉少菜的飲食,也甚少做運動。

但最近黃先生發現自己的體重驟降,從兩個月前一百公斤急劇下降近十公斤,而且經常覺得口渴及小便頻密,黃先生於是向家庭醫生求診,經過醫生的仔細問症及化驗後,發現黃先生的空腹血糖達16 mmol/L (正常血糖值應低於5.5 mmol/L),証實黃先生經已患上糖尿病,需馬上接受治療,節制飲食,控制體重及服用降血糖藥物。

黃先生的故事是否似曾相識?近年坊間流行身體檢查,不少人都像黃先生一樣「年年驗身」,但是否驗身之後就「令你放心」。驗身結果透露不少潛在健康風檢,但你又會否如黃先生般對這些潛在危機視而不見,直至病徵出現呢?

肥胖與糖尿病

根據衛生署進行的行為風檢因素調查,二零零八年四月的訪問顯示本港有接近四成人士體重超標。何謂「標準體重」呢?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界定亞洲人的標準體重指標,即Body Mass Index (BMI) = 體重 (公斤) / 身高(米)的平方,應介乎18.5至22.9之間,23.0至24.9屬超重,25或以上為肥胖。而去年的調查就發現四成標準體重超標的人士當中,超過一半 (22.2%) 屬於肥胖,以男性佔多。

醫學研究證實肥胖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脂肪肝、膽囊疾病、膝關節退化、癌症、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而控制體重則有助預防這些疾病。

糖尿病分為第一型的胰島素(IDDM)依賴型及第二型的非胰島素 (NIDDM) 依賴型,而肥胖就正正與第二類糖尿病有着密切的關係。現今醫學針對糖尿病成因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同樣重要。即使有可引致糖尿病的遺傳基因,也不一定會患上糖尿病,但如果結合環境因素,如中央肥胖,便會誘發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體內生產胰島素的細胞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加上身體對胰島素的反應相對減少,最後導致血糖值升高,引起糖尿病。

不能單靠降血糖藥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由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如「糖尿上眼」(即由糖尿病引起的視網病變)、「爛腳」(因糖尿病引起血管及神經線病變,影響腳部血液循環,以致腳趾組織壞死)及腎病等,這些併發症都是由於微血管病變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但事實上,糖尿病同時可引起心臟和腦血管病變(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導致心臟病及中風。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十年內患上心臟血管病的風險,與一個心臟病的病人無異。正因如此,糖尿病人要有好的「風險管理」,除了控制好血糖,亦要注意血壓、膽固醇及體重的控制,這樣才能有效減低患心臟血管病的風險。要有效控制糖尿,單靠服食降血糖藥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從生活習慣着手,節制飲食,多做運動及減肥,最理想是病人參與監測自己的血糖,在家中拮手指驗血糖。

說回黃先生的故事,黃先生得悉自己患上糖尿病後,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加上家人的配合,日常飲食奉行「少油、少鹽、少糖、少肉多菜」,放假全家人一齊去做運動,結果六個月後,不單黃先生的血糖達標,標準體重指標由30逐步降至25,連其他家人的體重控制亦有改善。

年年驗身,不是為了讓你放心,而是透過身體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找出潛在的健康風險,但最重要是如何跟進這些潛藏危機,做好「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