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之後
曾於2008年5月23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顏寶倫醫生
連續數場的大地震,遠在香港的我們雖然沒有直接受大地震影響,但各傳媒盡力將災區的實況,日以繼夜地傳送到大眾的眼前,仍深深地震撼着我們,牽動每個中華兒女的心。
香港人都渴望為受災的同胞出一分力,捐款賑災自不在話下,更有多位有救災經驗的醫護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直接為災民效力。而醫管局亦迅速組織了一隊醫療隊伍,包括急症、骨科、麻醉科及感染控制的醫生、護士及其他專職醫療人員,分批前往四川支援救援。
值得一提的是,隊中成員包括了數位臨床心理學家,期望到災區協助受傷的病人、幸存的災民、喪失至親的家人,以及救災的人員,盡早處理在經歷如此駭人的災難後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心靈創傷。
「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常見於經歷嚴重創傷的受災者及救援者的身上:患者在「壓力事件過後,伴隨而來的是極度的痛苦和紊亂狀態,並伴隨遲發反應、回閃往事、噩夢,因情感遲鈍和缺乏快感而影響社交活動和行為,還包括心情抑鬱、焦慮、擔心並感覺不能應對事物,並且隨著時間而持續存在。」(《基層醫療國際分類》,第二版)
PSTD絕對是嚴重的後遺症,不少受災者在身體創傷完全復完後仍飽受心靈內傷的煎熬,甚至併發抑鬱症、酗酒及濫藥等問題,可以毀壞了受災者的一生。本港救援隊伍中的專家定會盡早盡力處理此等問題,保護受災者免再受痛苦,並且跟當地的醫護人員作交流和訓練。
在本港的同胞雖沒有親歷其境,但從電視及報章所見的圖像卻歷歷在目,情景叫人如同受錐心之痛,感同身受,因此感到情緒低落、焦慮和擔憂自是人之常情。部份人可能會因為不能實際出力去救援而感到萬分內疚,亦有部分人為不同的原因感到莫名的憤怒。相反,亦有人對一切都覺得麻木、無感覺。這各種不同的情緒,在面對今次危難時,都是可能的正常反應。在個人精神健康上,亦產生了各種的保護作用。
除了情緒上的波動,直接或間接目睹到災難的人,思想亦可能變得混亂,不能集中精神,甚至影響決斷能力。一些慘不忍睹的畫面亦可能在腦海中不停地重複出現,不能自已。故此,若近日真的被災情打亂了思想,實應避免倉卒作出一些重大的決定,以免後悔。
近日眾人的日常話題自是環繞著災情的種種,每人各抒己見,卻原來是抒發所思所感的一個好方法。然而,亦有不少人會因此寢食不安,甚至影響日常工作和活動的效率,若是如此,便要格外留意,避免以抽煙、酗酒、濫藥或其他高危行為﹝如揸快車﹞等方法去減壓。
不少人﹝包括筆者﹞相信自己「見慣大場面」,可以憑着堅強的意志力支撐着。但要知道身體是不懂得騙你的。在持續的壓力影響之下,身體會以疲倦、失眠及發噩夢、手震心跳、呼吸急促等緊張反應、肌肉收緊以至各種痛症、腸胃不適各種症狀,來坦白地告訴閣下: 「你現在就是處於一個緊張壓力的狀態之中!」
身心俱疲的跡象若已出現,就要考慮稍休息一下了。或者可以考慮先從災難的報導退下來,減少或避免重複收看電視或報章,好讓身心有個歇息的空間,若想繼續了解最新的災情,則可以選擇收聽收音機比較溫和的報道。
在此災難之後,我們不禁會問很多「為什麼?」…… 恐怕沒有簡單的答案。但面對這次災難,無論對我們自己,或對我們國家,其實都可以有「經一事,長一智」的作用。讓我們誠實地面對自己,探索自己感受和思想的根源,反思這災難對自己人生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