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家庭的一份子
曾於2008年7月29日刊登於關心第十一期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李國棟醫生
很多人都會問,甚麼是「家庭醫生」?是一家人都應該看的醫生,或是另有所指?家庭醫生是病人第一個應該去見的醫生。在外國,「家庭醫生」的概念是十分普及,不少人在少年時已開始由一位「家庭醫生」照顧,直至他長大。所以家庭醫生對他的身體狀況和病歷都十分清楚,以致可以在治療方面提供適當意見。反觀香港,看醫生大多像選餐廳,求其方便、便宜,因而往往延誤病情。家庭醫生是以社區為本的基層醫生,為男女老幼提供持續性和全面性的醫療服務。他建立的關係就好像成為家庭的一份子。
溝通比檢查更重要
家庭醫生和病人能夠建立互相信任的關係,以致身心每有不妥,能從「全人」角度去解決病情。家庭醫生要在溝通上接受培訓,要對病人的感受、心裏的疑問能敏感和理解;能用以人為本,關心家庭成員身心健康的良好態度去幫助病人。他會為每個病例尋找病源,從而設定適合病人的服務。
醫生和病人的溝通在診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醫生沒有瞭解病人求診的原因或憂慮,病人便會失去信心,也會不滿意和不跟隨醫生的指示去對付病況。但因為家庭醫生和病人的關係是經過一段時間,在不同環境下建立起的,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能夠使治療更有效果。一般的診症過程都是從病人的病徵開始,再加進其他有關資料。但家庭醫生卻常常會留意有病徵,但檢查後卻沒有發現不正常的病例,並尋求其他致病的可能。這較體檢和高科技的檢查往往更有用。
維護病人健康上的真正益處
家庭醫生除了為病人提供治療之外,同時亦以維護健康為目標。在診症過程,會積極向病人推廣預防疾病的知識,鼓勵健康生活的習慣,並配合病人的工作、家庭及社交生活的情況,作治療的建議。因為現時社會進步,但精神壓力也日漸增加,我們居住的繁華都市充滿污染,人口密集。家庭醫生建立和病人的關係,能幫助提供廣泛而深入的醫療服務,協助病人改良身體機能、心理情緒及社交生活,以致獲得全人的醫治。
其實要建立一個理想的醫生與病人的關係,病人也有責任,每個病人去看醫生都有不同的期望,有些只想解決某些病徵或身體不適之處,也有些充滿疑問,所以尋找醫生診斷某些症狀。但有時候病人會有不合理要求,如要求利用醫療保險付一般保單不包的服務;更有些病人甚至要求醫生用自己名字開藥給家人,有些則要求醫生配給維他命。有些病人因吃喝玩樂弄到混身疲倦,就找醫生寫病假紙,亦有因為買了保險,要求作不必要的專科檢查,但家庭醫生應只按照病人真正的需要作考慮。可惜仍有不少病人不理解醫生的角色,不讓醫生好好分析病情作適當的轉介,往往只尋求醫生寫介紹信,確保得到醫療保險的利益。但家庭醫生的著眼點,卻完全不是這些方面,而是病人健康上真正的益處。
與醫生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病人和醫生的關係真的可以以一家人比喻,這關係是在互相信任下建立,並會在共同面對困難中穩固下來。病人要信任醫生,醫生也要以誠懇和愛心爭取病人的信任。一般病人對家庭醫生的重視不夠,以為他們可以提供的服務的價值也不高。事實上,注重病人的家庭背景、學歷文化及生活習慣也會影響治療的方法和結果。因此和一個家庭醫生建立一個有意義和延續性的關係,將成為維護健康的重要考慮。
根據外國的研究指出,以一萬人計算,每增加一位家庭醫生,每十萬人中將可減低70人死亡,這相等於減少9%的死亡率。在某些國家的社區,當全科的「家庭醫生」比例高於專科醫生的情況下,醫院門診及急症室求診,以及住院治療的使用率都會明顯降低。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以家庭醫生為中心的完善醫療體制是改善公眾健康狀況的最佳方法,此方法不但節省金錢,而且更能有效地妥善利用高昂的專科處理。」因為穩固的基層醫療結構和醫療服務的效用是相輔相成的;穩固的基層醫療結構與公平分配的健康保健服務亦是互相聯繫的。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的角色必須相互配合,各展所長,才能有最大的醫療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