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急難忍
曾於2008年7月4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顏寶倫醫生
相信每位朋友都嘗試過「尿急」 ,卻又不能立刻去洗手間解決的經驗。那種難忍的感覺,絕對不好受,更會是愈焦急、愈難受。若果真的按捺不住,小便真的洩漏了出來,那羞愧和尷尬更是要命。
但事實上,我們身邊有很多朋友,正是長期受到這問題困擾,卻不宣之於口,其痛苦真是有口難言。醫學上的「膀胱過動症」 (Overactive Bladder) ,其主要的症狀就是經常性的尿急、尿頻和夜尿,到了一個令患者困擾的地步,卻找不到醫學上可解釋的原因 (如糖尿病、尿道炎、尿道結石、腫瘤或神經系統問題等) 。
「膀胱過動症」的患者以女性較多,年紀愈大亦愈見普遍。 「膀胱過動症」不會致命,卻給患者極大的不便與困擾。例如以「預防性」方法去排尿,即每有便意就立刻撲去洗手間;每見到洗手間,無論有否便意,總要去一去才安心;去到每個地方都第一時間找尋洗手間的位置。
患者的日常生活節奏,社交、工作、睡眠各方面都受影響,可謂完全被膀胱所控制。患者卻可能視此為自然的老化問題,或因為避免尷尬,故沒有求診,更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
嚴重的「膀胱過動症」患者更有小便失禁的問題。小便失禁也是以女性居多,主要可分為 「壓力性失禁」 (Stress Incontinence) 和 「急迫性失禁」 (Urge Incontinence) 。 「壓力性失禁」的患者,在打噴嚏、咳嗽或大笑時,因為腹部及盆腔內的壓力突增,直接壓迫到膀胱上,令到小便從膀胱內洩漏出來。此問題多見於曾多次生育的婦女。
至於「急迫性失禁」的患者,問題就是尿急難忍,以致失禁,可視為膀胱過動症的併發症。更有部分患者,混合了「壓力性」及「急迫性」的症狀,情況更為複雜。
「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失禁」的患者,其心理及精神健康亦常出現問題。有調查顯示,急迫性失禁的患者,患有「抑鬱症」的機會為沒有失禁者的三倍;而60%患急迫性失禁的成人同時患有抑鬱症。筆者印象中的患者,絕大部分都是愁眉苦臉的。到底是失禁導致抑鬱,還是抑鬱症患者更常患上失禁?何為因,何為果,醫者在診症時實在要仔細探索清楚。
治療方面,可使用藥物放鬆膀胱壁之肌肉以紓綬尿急之症狀。近年的新貴「肉毒桿菌毒素」(Botox),亦可注射在胱壁的肌肉處作為治療。 「行為治療」的方法,則以重新訓導「骨盆底肌肉」最為重要。
「骨盆底肌肉」是指一大片橫置於恥骨至尾骨的肌肉,是尿道、陰道 (女性而言) 以及直腸通過的肌肉,即是我們「褲浪」上的位置。 「骨盆底肌肉運動」可以減輕因骨盆底肌肉鬆弛引致的小便失禁現象,相信現今每位孕婦在產前產後都有做此練習,以防止出現「壓力性失禁」。但研究發現此運動對「膀胱過動症」與「急迫性失禁」同樣是非常有效,可幫助重新控制膀胱,更是絕無副作用。
「骨盆底肌肉運動」其實甚易掌握,就是像強烈忍大小便般,收緊骨盆底肌肉,(讀者現在也可立即練習!) ,收緊十秒,然後才放鬆十秒,來回重複做十次,是為一回 (記着:十緊十鬆十次) 。每天最少進行五至八回。
注意只須收緊骨盆肌肉,並不須要收緊呼吸肌肉或腹部肌肉。在掌握好方法後,則可以在仰臥、坐下或站立時進行運動,並在任何時間及地方進行 (如排隊侯車、坐巴士、看電視等) 。此運動可謂成本全無,卻需要患者的理解及恆心才能見效。此運動最快也要於四至六星期後才明顯見效。運動次數愈多,可見的成效愈大。
若閣下或你的家人朋友或正受膀胱的問題困擾,還是正面地面對問題,放下尷尬的思想負擔,找醫生談談,全面地看個清楚明白,學習好好去控制膀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