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子宮頸癌說「不」

曾於2008年6月27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潔玲醫生

最近多了「我想打子宮頸癌針」的女病人,她們多是三四十來歲的中產階級 (半年內打三針共三千多元) 。這批病人原先對此新產品趨之若鶩,希望「打咗針就唔會生cancer」 ,卻不知道原來針藥發揮最理想的效果,最好是在未有性經驗前注射;而此針獲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 認證時,注射的對象是介乎九至二十六歲的小孩或少女。

最新數據,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癌病中排第九,每年約有四百新症。筆者多年前在婦科癌症病房實習,眼見癌細胞已擴散到盤腔的病人往往痛不欲生;被奪命的女性,一年也有百多人。子宮頸癌既如此可怕,不打針豈不是沒有保障?病人若有此擔心,我便會問:你知道為何打針可防癌嗎?其實,此針並非直接防癌,乃是一種疫苗,好使你注射後能產生抗體,不會感染HPV (Human Papilloma Virus,人類乳頭瘤病毒) 。 「防癌針」的廣告鋪天蓋地,市民是否已掌握了正確的資訊?例如,雖有證據顯示五十五歲的女性注射後能製造抗體,但「有抗體」是否等同「不會生癌」?

99.7% 的子宮頸癌是由 HPV 引發。HPV 是一個大家族,二百多類型中有四十種可致病,當中16、18、52、58 型最毒,會令子宮頸內膜產生病變。可幸的是,大部分由細胞病變 (ASCUS) 到前期癌 (CIN) 到癌症 (Cancer),可能需時數年至十數年。現有的疫苗只直接針對四種致癌病毒中的兩種:16 及18 型。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 () ,香港相對其他地區,較多女性被58型感染,佔 HPV 患者近三分之一。

藉打針預防 HPV,不讓病毒攻入身體,是第一級預防 (primary prevention) ;藉柏氏抺片檢查,及早發現已被 HPV 感染而變壞的癌細胞,可以及早治療,屬第二級預防 (secondary prevention) 。由於疫苗並非對所有致癌病毒絕對有效,已打針的仍須作定期的抺片檢查。

說到這裏,話題開始敏感了。到底一個人是如何感染致癌的 HPV 呢?廁所板、接吻、擁抱、握手、個人衞生不濟、同枱吃飯、游泳甚至浸浴,都不是傳播的途徑。要「惹到」致癌的 HPV,必涉及性器官的接觸;而即使沒有進行性交或已用了避孕套,性器官附近的肌膚或體液上的接觸,都有感染的可能。許多人感染 HPV 時並無任何症狀,卻會在一段時間後的「下一輪」接觸,向其他性伴侶散播病毒也不自知。調查顯示,本港每十位接受柏氏抺片的女性中有一人已感染HPV;外國的數字更厲害,約75%的人口已被感染,大多是剛開始有性交,不久已成為 HPV 一族。有病人問:「宣傳海報不是說打針對預防引發椰菜花的 6 及11 型也有效嗎?」說得不錯,打針與否,還看個人風險和需要,但想強調的是,病人應明白性接觸和子宮頸癌的關係,好作「知情選擇」(informed choice)。

為人父母的,應否帶還在讀小學的女兒去打針?理論上,對子宮頸癌最有效的第一級預防,是教導女兒正確的性觀念。可是,有些父母會覺得,就算女兒肯潔身自愛,不濫交,誰敢擔保她將來的丈夫不曾或不會「偷食」?大家心知肚明,除了HPV,眾多的性病還包括愛滋、淋病、梅毒、疱疹及乙型肝炎等,其他要付的代價還未包括未婚懷孕、墮胎的身心靈創傷……這些種種已不是「一支針」可以解決,亦不單是醫學問題,乃是整個社會對性、生活模式和道德的態度和取向。

話說回頭,曾遇見婷婷玉立的少女,在聽過解釋後,用堅決的目光及語氣說:「我認為我不需要打這針。」雖然香港風氣開放,愈益接近西方社會,但亦不乏「有規有矩」的下一代。帶女兒去打針是愛護她的表現,但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彼此尊重婚姻。實在,從眾多年長的病人或前輩的例子,讓我看到原來 「從一而終,長相廝守」 ,是更高層次的精彩人生!

註 http://www.chp.gov.hk/files/pdf/sas6_Recommendation_on_the_HPV_vaccine_2008031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