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健康

曾於2007年8月17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潔玲醫生

在香港設立健康檔案的好處,不單為個人福祉,更可建立本港市民的健康數據庫,藉以追蹤港人的健康特徵及變化,令公眾資源分配更切合實際,也可讓醫護界在分析疾病變化時,有更完整的數據作為研究基礎。

「追蹤」是一個很有趣的字眼。醫學上,有不同方法去探求各疾病的致病因素,其中之一是長時間「追蹤」一群人,以觀察其中誰先患病,誰不會生病,此名為「隊列研究」(Cohort Study)。

對現代醫學影響最深遠的「隊列研究」,可說是自1948 年始的 Framingham Heart Study。

Framingham 是美國一個小鎮,鄰近波士頓,人口流動性不高,而這項經典研究,涉及的人數不多,只有5209名居民。當時這批居民被招募後,每兩年接受詳細的身體檢查,並記錄起居飲食習慣,以便日後分析患上(或沒有患上)心臟病的原因。

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

今時今日,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會引致心臟病和中風,街知巷聞;但在半世紀前,人們還以為人老了,血管自然會硬化,血壓隨着年齡增長必然上升,甚至認為高血壓有助血液通過老年人收窄了血管!全賴 Framingham 研究的仔細觀察,有系統地收集數據,鍥而不捨地「追蹤」,我們才可認識到種種與心臟病有關的危險因素,並明白透過改變行為(生活習慣)來預防心血管疾病。

此外,Framingham 的研究,更建立了一套預測心血管病風險的方程式,本欄曾為文〈正確解讀膽固醇〉(《信報》2006 年4月28日刊出)助讀者了解此方程式的日常應用,例如,當病人驗身時,發現膽固醇高了,那他只需戒口及做運動呢?還是需要服降膽固醇藥?那便要靠 Framingham 的方程式,評估他的心血管病風險,才作決定。因此,同一個6.5的膽固醇度數,風險 20% 以下的不應用藥,20% 以上的便要作不同處理。

不少研究指出,由於 Framingham 的心臟研究只局限於一個小鎮,其中大部分是白種人,而且當時是美國心臟病病發率的高峰期,在別的國家,不同的種族,評估會否出現偏差?從整體醫療開支的角度看,若風險被錯誤高估了,將有病人由「不用服藥」類別,被納入「需要服藥」類別,其經濟後果非同小可。從個別病人的角度看,更需要評估準確,因為無論任何藥物都總該應用則用,可免則免。

不少國家都曾就 Framingham 的方程式作評估(Validation)或調校(Calibration),其中包括由1992 至 2002 的「中國多省市隊列研究」1。該研究追蹤了全國 11 省 3 萬多名市民的心臟病、中風與高危因素的關係,發現Framingham方程式,的確高估了中國人患心管病的實際風險;因此,文獻中依據本土數據,制定了一套切合當地人的風險評估模式。

「本土化」的方程式

英國亦從 1995 至 2007 年,展開了大型的追蹤研究,涉及128 萬市民,規模可說空前2。同是白種人,但英國的研究發現,若硬生生套用美國的方程式,以 2005 年數據有470 萬人屬「高風險」;若用「本土化」的方程式,則只有320 萬人。用另一計算方法,有9% 的病人會由「高風險」被轉為列入「低風險」(即10 年內心血管病少於 20%),其中醫療開支的分別,不容小看。香港由於缺乏本土研究,迫於無奈,常需要直接套用西方的醫學研究數據。英國的經驗可給我們什麼啟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國這項大規模的研究,全賴平民百姓在看家庭醫生時輸入診所電腦的「常規」(routine)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吸煙與否、血壓及膽固醇水平。只要把這些「常規」數據跟心臟病及中風的病發率比較,便可得出珍貴的「本土化」方程式。全民健康數據近在咫尺;建立個人健康檔案,香港做得到嗎?

1《中華心血管雜誌》31卷12期902-910頁

2 可參考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7; 335: 13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