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隱蔽」濫藥者

曾於2008年2月29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穎欣醫生

二十歲的麗芳走進診症室,甫坐下便尷尷尬尬地說: 「醫生,我實在忍不住了,可否先讓我上洗手間,待會回來再談呢?」自一年前起,麗芳便開始受小便頻密的問題困擾,近半年來情況愈來愈嚴重,平均每十分鐘便須上洗手間一次,間中更因為未能趕及上廁所而出現小便失禁,對日常生活構成極大影響。

「索K」導致膀胱過動症

一年來麗芳四出求醫,最後被轉介到泌尿科專科門診,透過超聲波、膀胱內窺鏡、尿流動力測試等檢查,終被診斷為「膀胱過動症」 (Overactive bladder) 。這個病症的出現,正正與麗芳兩年前染上「索K」的惡習有着直接的關係。麗芳來自破碎家庭,三歲的時候父母離異,自小便由外婆撫養,由於會考成績欠佳,完成中五便投身社會,在酒吧當上「酒保」,結識了一班損友。在朋友的慫恿下,麗芳首次接觸到「K仔」,起初只是貪玩,偶爾跟朋友一起時才「索K」,麗芳亦自以為有能力不受毒品控制,但後來「索K」的次數愈來愈頻密,一天至少三四次,而小便頻密的徵狀亦愈發嚴重,直接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

現今醫學上已經證實「索K」能直接導致「膀胱過動症」。而麗芳在醫生的勸喻下,亦決定接受戒毒治療,可是由於長期濫藥,即使已經停止「索K」,尿頻的情況還是沒有多大的改善。最後,麗芳更須接受手術治療,以減輕尿頻的徵狀。像麗芳這樣的濫藥個案,在社區內並不罕見。筆者曾參與年初的一個由香港醫學會及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合作舉辦的研討會,講者包括有精神科專科醫生及資深的社會工作者,會上不單深入探討現今社區濫藥新趨勢,同時亦提出了針對打擊濫藥的建議。

濫藥的新趨勢

關於濫藥的新趨勢,有幾點是值得一提的。

雖然統計發現本港整體濫藥人數持續下降,但青少年濫藥的人數卻明顯上升,而被濫用的藥物及濫藥的方式亦跟以往有很大的差別。以往常被濫用的,主要為海洛英、大麻、美沙酮等毒品,但現在已經轉變為「K仔」、「冰」、「搖頭丸」等軟性毒品;而且被濫用的,往往不只是單一種毒品,相反是多種的、混合的。他們可能曾經、甚至同時「索K」、「卜冰」、食「搖頭丸」等等。

濫用藥物的人士,亦變得相當「隱藏」。濫藥的熱點,從美沙酮診所、「的士高」、「狂野派對」(rave party),變成「卡拉OK」、學校,甚至在家裹。於是這些「隱蔽」的濫藥者,可以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即使警方、海關,以至資深的社會工作者,也不易找到這群濫藥人士,最終為打擊濫藥的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

面對新挑戰,打擊濫藥的工作亦因應作出調整。傳統強制性、說教式的戒毒治療已經過時,有社區組織開始以健康檢查的方式,逐步引導濫藥的青少年了解濫藥所帶來的禍害,讓他們主動參與戒毒治療。

研討會上還提及有調查發現原來濫藥青少年最常接觸到的專業人士,並非社工,而是家庭醫生。雖然這些青少年不一定為濫藥的問題而求診,但家庭醫生亦可提高警覺,留意一些可能與濫藥有關的徵狀 (例如「索K」可引致尿頻、鼻膜潰瘍),仔細詢問相關的病歷,「找尋」出這些「隱蔽」的濫藥者,再提供協助。家庭醫生協助濫藥人士所擔當的角色,要是家長、老師、社工、家庭醫生、精神科醫生能攜手合作,定能有效打擊濫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