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人人有責
曾於2008年1月28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鄺碧綠醫生
今天,李太帶了女兒珍珍來就診。不知什麼原因,珍珍這兩年健康及學業,每況愈下。珍珍十五歲了,消瘦蒼白,但檢查身體及發育,一切正常。珍珍出世後,定期來我診所打預防針,也經常來看氣管敏感。五歲後,氣管敏感好了,再沒有回來就診將近十年。
我和珍珍傾談,她沒精打彩,眼神不集中。我與李太提起珍珍幼時的瑣事,她才專注起來:
「珍珍自小就有好奇及反叛性格,我們為防止意外發生,就把刀子收好,這更引起珍珍的好奇,經常入廚房取刀子玩。有一次,不小心弄傷了,入了醫院縫了三針,自此她就害怕刀子。」
我和李太都大笑了,這才引起珍珍的興趣,慢慢地和我傾談,重新建立良好的關係。我察覺到珍珍的問題並不簡單,我知她的媽媽在場,我是不會知道真相的,所以我提議下次珍珍單獨來覆診,因她已長大了。
病人私隱
珍珍回來覆診,我首先和她提起醫生要遵守的醫務條例:確保病人的私隱。珍珍聽後才開始多說話。我們談及青少年吸煙的習慣,傾談中珍珍透露她也曾試過。我不經意地問:「你有沒有試過軟性毒品?」原來珍珍十三歲時,有一次在同學家中溫習功課,看見同學「索K」、「僕冰」,被游說下嘗試,感覺好玩。其後她跟同學去的士高,一起「索」和「僕」,慢慢地,泥足深陷,染上毒癮。她將零用錢,甚至課外活動的費用,都用來買毒品帶回家「索」。她的父母還以為珍珍是一個好孩子,留在家中溫習功課。吸毒後,珍珍覺得上課提不起勁,不能留心聽課,雖然功課還可以,但成績一落千丈。
珍珍也開始對毒品厭倦,但又不知怎樣做,她不敢和父母講,也沒有時間或機會見到他們。爸媽一早趕着上班,傍晚收工回家均已很倦了,放假又要探望多病的公公。平日珍珍獨自做功課,感覺太悶,加上她好奇、好玩的性格,無知地以為毒品不會上癮,也不知毒品會影響身體,還以為很好玩,就這樣染上了毒癮,戒毒又不知怎樣做……。
伴你同行
在聽到毒品的害處及經多番鼓勵後,她答應去戒毒。我介紹她去戒毒中心見社工。心癮及戒毒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的病狀,需要醫生適當的治療及旁人的鼓勵,才可以維持戒毒的決心。所以我約珍珍定時回來覆診,除了跟進戒毒,見家庭醫生的好處是,還可一併跟進珍珍的生理、心理發育,給予健康教育和輔導,分享人生經驗,幫助她心智成長、解決疑難。
一天,珍珍帶了媽媽來,因為李太從新聞報道中得知女兒的學校有學生吸毒,感到不安。得到珍珍的同意後,我向李太敘述珍珍染上毒癮的經過,我說:「每個人都會犯錯,錯而能改……。」。珍珍哭着說:「我知錯,這個烙印深深印在我心中。」李太當時很激動,擁抱着珍珍哭泣:「不是珍珍你的錯,是爸爸媽媽的錯,我們不應忙於工作……。」
現今社會很多父母都要出外工作,早出晚歸,沒有時間關心子女或與他們溝通。子女甚少時間與父母相見,大部分時間都是面對身邊的朋友,將開心或不開心的事與朋友分享,覺得最信賴的只有朋友。若遇損友,就容易誤入歧途。父母、老師、家庭醫生,應該是他們身邊最信任的人。若從小將正確的毒品訊息灌輸給他們,讓他們認識毒品的害處,明白毒品是一種毒藥,他們就不會去嘗試。
家長應用多些時間了解子女。錢可以買到很多物質,卻買不到子女的感情,感情是需要時間去培養的。政府與學校更要嚴防毒品流入學校,建立健康校園。
家庭醫生與病人建立互信的關係,可為病人把關、解釋,提供正確訊息,並擔任跟進、統籌和持續護理的角色,如果能在適當時給予輔導,更可減少濫藥及預防很多家庭悲劇,建立豐盛人生。
禁毒使命,人人有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