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會說話?

曾於2007年7月20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顏寶倫醫生

一向都是「緊張大師」的小菁,面對即將放榜的會考,食不能安,寢不能眠。肚子同時叫她很困擾,過往一年,經常鬧肚痛、拉肚子,奇怪的是,每逢拉肚子如廁後,肚痛亦同時消失,但每隔二、三天又重複如是,令她大惑不解;厲害的肚痛令她經常要請病假,影響學業成績。近日有一位堂叔因大腸癌去世,令她和家人都不禁擔心起來。

根據 2006 年國際胃腸專家發表的 Rome III Criteria,小菁有機會患了「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IBS),那是一個近三、四十年才興起,卻愈來愈普遍的腸道病症。IBS 在坊間有許多別名,如「腸敏感」、「腸焦慮」及「腸激躁」等。1

IBS 的成因不明,有說是蠕動功能障礙,亦有認為是神經或感覺異常,食物敏感,腸道與大腦的訊息交流(Brain-gut axis)異常,情緒及心理因素等。IBS 不會致命,但很少完全根治;治療方案包括藥物,如解痙攣劑(Antispasmodics)、止瀉藥、抗抑鬱藥(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促腸道蠕動藥物(5HT4 agonists)、中藥;另類治療如針灸、催眠,或是飲食控制(高纖維),以至心理及行為治療等。長長的「清單」是因應個別病人的需要和反應,卻亦無奈地印證了中西醫皆束手無策。要知道,病人的感覺是真實的:肚痛、便秘、腹瀉,如影隨形,長年累月,不禁令患者和家人容易感到氣餒、無助。

壓力和情緒的變化

此外,為何現今腸胃病好像愈來愈多?「胃潰瘍」(Peptic ulcer)、「胃炎」(Gastritis)、「非潰瘍性消化不良症」(Dyspepsia)及「胃酸倒流症」(Reflux)等,似乎成為現代都市人的生活一部分。是否腸胃這一「部門」,對壓力和情緒的變化特別敏感?難道身體也會跟我們說話?

內臟運作由「自律神經系統」管理。雖云「自律」,實際卻不由自主,不能用理智、思想去操控。此系統之下有兩組副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及「副交感神經系統」,彼此相輔相成,相生相剋。

處於壓力下,「交感神經系統」會令呼吸快而淺、血壓上升、血管收縮、肌肉收緊、腦袋積極地運作;相反地,有些暫時次要的功能,如腸胃的蠕動,便會減弱。比如說,走火警的時候,即或「人有三急」,我們大多會輕易忍了過來,逃命要緊嘛!

「副交感神經系統」則剛好相反,令呼吸慢而深、血壓下降、血管擴張、肌肉放鬆,腦袋休息,腸胃的蠕動則會增加,是我們處於放鬆時的狀態。可是,若長期疲倦,「副交感神經系統」則會過度活躍,同樣會叫身體出現毛病。總括來說,「交感」與「副交感」,就像一個陰陽八卦圖,平衡運作。

Professor Sir David Goldberg, 是 King's College London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榮休教授,多次在本港不同的工作坊,以小組形式教授家庭醫生在臨床上活用 Re-attribution(「再歸因」)。這套方法的精髓,在於細心聆聽,讓病人感到醫生明白他╱她的症狀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真實而磨人的,建基於這份理解,便從傾談間探討病情以外的生活起居、工作或學業、人際關係等;至此,由於有了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醫生才技巧地誘導病人,把身體的不適,跟壓力、情緒、社交及心理因素連起來(making the link)。「再歸因」 的重要性,在於轉移及擴闊病人的焦點,明白身心相連之奧妙,這份「明白」,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治療功效。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教授已為文論述 2

時至今天,這方法仍惠及很多有身心社交因素而患病的人。就像小菁,若她能在醫生的幫助下,成功地 make the link,明白自己的肚痛,實在是和學業壓力扯上關係,既可減少擔心患癌,免卻無謂的檢查,亦可從而學習面對、解決壓力。

由於 IBS 原因複雜,病情飄忽,沒有人可擔保患者不再肚痛或拉肚子,但至少,每當不適的感覺再襲人,也可對自己有個「說法」,不致徬徨失措。而醫生的理解、長久的支持和紓緩性的治療,可幫助她積極面對,戰勝頑疾。

1. Drossman DA.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III Process. Gastroenterology 2006:130(5):1377-90

2. Goldberg D. Gaok L, ODowd T. The Treatment of Somatization : Teaching techniques of reattribution.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89; 33(6): 689-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