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生說起。。。

曾於2007年7月6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趙安慈醫生

李先生一家人剛參加偉明的小六畢業典禮,回家時順道陪他來看濕疹。小朋友長得快,眼前的少年人,快要升中了,雖然未知派位結果,卻興奮地展示他的「最佳學業進步獎」。他希望能和同學一起升上附屬中學,但想到要離開陪伴自己成長的老師,不禁有點依依不捨。

記得三年前,在診症之間,發現偉明每天花很多時間打電腦,便向父母提出忠告:小學階段是打穩基礎的重要時光,許多「隱蔽青年」都是在學業上一時追不上,便一蹶不振;經過提醒,他們開始注意偉明做功課和玩電腦的時間分配,剛巧當年他又遇上循循善誘的班主任,成績才「止跌回升」。

小學老師,大學教授,誰更重要?

他們離開診所後,腦海中浮現 Primary school(小學)二字。偉明的六年 Primary education(基礎教育)已完成,正邁向人生另一階段。想想,自己也是在 Primary care(基層醫療)工作;Primary 一字,給人「小」、「低」 的印象;但事實上,Primary 亦指「主要」、「首先」、「基本」。

一個小學老師和一位大學教授,誰更重要呢?大學教授擁有專門知識、高深學問,相比起來,小學老師的知識好像很膚淺、很簡單,但若沒有優質的小學教育,打造堅實的學習根基,培育正確的求知態度,鍛鍊堅毅正直的品格,又怎會有勤奮向上、品學兼優的中學生?沒有良好的中學教育,又怎能栽培出明德格物的大學生?

同樣,基層醫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醫學進步,心臟科醫生為病危的心臟病人「通波仔」,把他們從垂死邊緣救回來,煞是英明神武,但若十多年前,有一位盡責的基層醫生,成功地勸病人多做運動,飲食均衡,他們又怎會在四、五十歲時便患「心肌梗塞」呢?手起刀落的外科醫生,為癌症病人切除腫瘤,病人當然把他視為「再世華佗」,但更加理想的情況是,多年前的基層醫生,已說服這位病人戒煙,那他和家人又何用承受肺癌之苦、生離死別之痛?洗腎、換腎等涉及專科技術,但若糖尿病人早在二十年前,已在基層醫療團隊照顧下打理得宜,又可替自己、家人、社會,省回多少人力物力?

棟樑怎可斷?

令人擔憂的是,雖然基層醫療是整個醫療體系的基礎,卻不被重視。香港政府欠市民一個「基層醫療政策」,不足為奇,殊不知原來不少國家,例如美國,也缺乏對基層醫療的長遠藍圖。加州大學Centre for Excellence in Primary Care 的Bodenheimer 教授,提出警告,基層醫療是國家的「棟樑」(Backbone of the nation's health system)1,但基層醫療在美國正面臨崩潰。引致這危機,是沒有人願意投身基層醫療。在 1998 年,美國半數的醫科畢業生會選擇做家庭醫生,但在 2006 年,八成選擇當專科,甚至副專科(Subspecialties)醫生。也難怪,在 2004 年,美國基層醫生的收入,只及其他專科醫生的一半,差距甚至有擴大趨勢。

以契約 防缺堤

除了家庭醫生缺人手,整個美國基層團隊,如護士、醫生助手,都出現人才流失,須要輸入「外勞」。Bodenheimer 教授指出,比較美國境內各州的表現,若基層醫療辦得好,確能減少醫院入住率,減低保費開支,並在二十四項質素指標中有更好表現 2。因此,為免整個醫療體系「缺堤」(Before the levees break),他認為美國政府須盡快建立一套基層醫療政策,並提出一個宏觀及微觀系統之間的「契約」(Covenant)概念:即前線工作的基層醫護人員,要承諾盡力改善服務質素;而宏觀上,政府願意肯定基層醫療的重要性,並在政策及經濟上配合,不再過度倚賴醫院服務。

以上所談,是經濟大國教授的肺腑之言。大學生的中、小學根基打不好,還可以日後惡補;一個社會的健康醫療弄不好,不單令資源流失,長遠來說,每一個市民、家庭,都會受到拖累。

1. Bodenheimer T. Primary Care − Will it survive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6;355( 9): 861-864

2. The Impending Collapse of Primary Care Medicin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ate of the Nation’s Health Car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2006 http://www.acponline.org/hpp/statehc06_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