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讀醫?
曾於2007年5月18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潔玲醫生
香港電台第一台健康節目「精靈一點」主持人邵國華,邀請了家庭醫學學院醫生做節目。其中一個環節,是討論「究竟家庭醫生係點樣睇症呢?」主持人張婉君提出一個尖銳的問題:「咦,如果家庭醫生花十分鐘向病人解釋,同佢兩分鐘睇一個病人,賺巳嘅錢會少好多哩!」
香港醫學會會長蔡堅醫生出,「在過去,一些多病人的私家醫生,一天可以看二、三百個症,誇張到一次過睇五個病人,(病人)排開逐個探都有」。
筆者只慨嘆早年的香港市民,選擇不多,更遑論病人權益。《信報》助總陳耀紅,亦曾用「貨如輪轉」來形容以往三、五分鐘看一個症的「風光」。到底,一次會診的時間,要多長才算合理?三分鐘可以嗎?
診症時間無準則
前中大家庭醫學部教授狄堅信,曾錄影了家庭醫生的診症過程,發覺三分鐘看一個症,可以很差,也可以很好,視乎個別病人的需要。筆者處理得最快的症,是為病人用鉗子取出卡在喉嚨的魚骨,這些「手作」,就像找人開鎖一樣,動作愈快,病人愈感激。
此外,不少在診所附近工作的病人,只在公司偷偷出來看病,拉着這些病人,垂垂詢問病人不感迫切的問題,如探討工作壓力,便可能弄巧反拙;相反,有時病人在診症室內,突然一時感觸,淚如雨下,醫生須用上半小時去疏導情緒,也屬常見。
一小時預約四位病人,跟一小時預約十二位病人,時薪的分別是三倍,用多一倍時間看一位病人,便等於時薪減半。在私營的基層醫生,如何有效地運用時間:既達到收支平衡,不愁生計,又能盡心盡力去行醫,不單是一門學問,更涉及醫生的道德和價值觀。
信念人格難定價
1957 年,法官 Elbert Tuttle 在美國 Emory University 畢業禮上的一番話「Heroism in War and Peace」,未知在今時今日,會有誰共鳴?且以跟讀者分享:
「從事專業,乃付出自己,以服務他人。一個擁有專業知識的人,無貨無地,所要『售賣』的,就是自己的信念和人格。一個人的信念和人格,又怎能用銅鈿衡量?因此,不要給自己『定價』,或說『這個……那個……就值多少』。不要把自己的靈魂貶為可在市場出售的。不要對同業或病人吝嗇自己的才華、能力、知識。相反,傾倒你所有,把它花掉、把它浪擲,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服侍他人。像真愛,才華是只求付出,決不枯竭。人當然要解決生計,那就運用你的專業去得到合理的回報,但要切記,你在專業上的一言一行,是影響深遠的,而你得的酬報,不論是金錢、權勢、名譽,相比之下,皆是微不足道的。」1
1. Tuttle EP Sr. Heroism in War and Peace. The Emory University Quarterly, 1957; XIII(No3): 129-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