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亂驗身,隨時嚇親

曾於2008年1月21日刊登於第六期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嵐峰醫生

診症室中的陳先生,滿頭大汗,神情緊張,甫坐下劈頭就要求檢驗腸癌指數,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最近他參加了一個「超值驗身套餐」,報告結果指他大便有隱血,腸癌風險甚高。才30出頭的陳先生收到這個惡耗後,這幾天都食不下嚥,睡不安寧,所以急急來找醫生弄個明白。

近年不少巿民都聽過一個口號:「年年驗身,令你放心」。坊間一些驗身套餐亦應運而生。適當又定時的身體檢查,的確能有助發現一些潛藏的疾病,以便及早治療或加以控制,不過如驗身不得其法,胡亂驗身,輕則無病當有病,虛驚一場,嚴重者,會以為化驗報告「正常」則代表健康,而忽略一些身體毛病,延誤醫治。

「抵食」不等如「啱食」

如要驗身,首要注意的是必需度身訂做檢驗項目,「套餐」雖然「抵食」,卻未必人人「對胃口」。像陳先生的例子,他一個啤梨型身材,極有可能患上心臟病、高血壓或糖尿病,但一些肥陳最需要做的如量血壓等,卻不包括在「套餐」之中。

而當你在比較各款「套餐」那個項目較多較「抵」時,往往很多都是浪費資源的,有些檢驗項目,做和不做的分別其實不大,例如:不少驗身項目都包括總膽固醇、尿酸、尿素、肝酵素等,然而即使這結果顯示上述度數正常,卻未必能夠完全否定心臟病的風險,肝病和腎病的存在。

又或像陳先生一樣,其實驗大便是要根據既定程序的,檢驗前數天要戒吃某類食品,但負責提供「驗身套餐」的單位卻沒有提醒他,結果他在留大便前數天吃了豬紅及不少牛肉,致令報告出現誤差。

加上人的身體就像一個人的財政狀況,你沒有負債,並不代表你有錢,正如你沒有生病,亦不代表你健康。所以單憑一個「無事」的體檢報告,是不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的。

溫馨建議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在17年前,已刊登了一份「驗身建議」,雖非屬官方指引,部份細節亦需更新,然而,建議中提出應按個人年齡、性別、家族病史、職業、生活習慣等度身訂造「體檢清單」,則是當中的精髓。

「以人為本」的體檢

當中有些建議可能和你心目中的驗身計劃大相逕庭,例如5至14歲的兒童,應留意家居安全;青少年期,應探討朋輩關係、讀書壓力、軟性毒品、性知識,甚至黑社會問題等,皆屬體檢範疇。而20至64歲的成人,注意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癌症篩檢之餘,體檢亦包括口腔健康、職業病、工業安全等。到了65歲以上晚年期,除了要繼續留意慢性病如高血壓等,還須關注老年的自理能力,及能否適應退休生活,有否失去老伴等。

這些「以人為本」的體檢項目,雖然沒有經過抽血,亦沒有在實驗室做化驗,卻是最能幫助你去活出健康人生的有用指標。

總而言之,定期的身體檢查是有一定需要的,但接受檢查前應先請你的家庭醫生作出評估,才按需要度身訂做進一步的化驗項目。你的醫生可能建議你作一些生活習慣的改變,如戒煙或減肥等,他亦可能因應你的風險,要求你定期覆驗某一些項目,例如血壓和血糖等。

千萬不要輕看這些提議,這可能比你的化驗結果更為重要,因這才是你改善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