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揀飲擇食」從細學起
曾於2007年12月28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穎欣醫生
「醫生,我已經戒吃雞蛋、內臟,為何膽固醇還沒有降低呢?」不少病人也有同樣的疑問。近年隨着身體檢查的普及,許多人都曾接受血脂檢查。而大部分接受過檢查的人,其實都不需服用藥物,只要控制飲食、勤於運動,膽固醇及血脂都可達致理想水平。
膽固醇是製造細胞膜、荷爾蒙及維生素的主要成分,可見沒有它萬萬不能;但若因貪口腹之欲,不懂節制,便禍從口入了。然而,血管內的膽固醇,並非全靠「進口」,我們的肝臟,可自行「加工製造」,原料就是來自各方的脂肪。所以,要有效降低膽固醇,只戒吃含高膽固醇的食物是不足夠的,必須同時減吃含高脂肪的食物。
「飽和」與「不飽和」脂肪
日常食用的脂肪,可分為「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及「不飽和脂肪」(Unsaturated Fat)。「飽和脂肪」在室溫下呈固體狀,在雪櫃內亦不會凝固,特性是不耐熱,易生油煙,不宜用作高溫煮食。「不飽和脂肪」可細分為「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及「單元不飽和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大眾熟悉的「奧米加三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常見於深海魚、亞麻籽油、大豆等。而「單元不飽和脂肪」,在室溫下呈液態,但雪藏後會凝固;橄欖油、油菜子油、花生油便屬於這類。食用「不飽和脂肪」,不論是「多元」或「單元」,有助降低膽固醇,減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反式脂肪」提高冠心病的風險
除了大家較熟悉的「飽和」及「不飽和」脂肪酸外,近年愈來愈多人談論到「反式脂肪」(Transfats 或 Trans fatty acids),又稱「反式脂肪酸」或「逆態脂肪酸」。「反式脂肪」主要來自經過「部分氫化」的植物油。「氫化」是一種改良食品的工業技術,植物油透過「部分氫化」過程,變得更耐高溫,不易變質,並能延長保存期限,但過程卻將部分脂肪結構改變為「反式脂肪」。研究發現,「反式脂肪」會提高「壞的」膽固醇(LDL)及降低「好的」膽固醇(HDL),以致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醫學雜誌《刺針》曾刊登研究報告,指出每天攝取五克「反式脂肪」,可能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達百分之二十五1 (Lancet 2001;357:746-51) 。多種加工食品都含有「反式脂肪」,包括植物牛油、蛋糕、麵包、餅乾及各類油炸食物等等。
2007 年初,美國紐約市要求連鎖快餐店麥當勞於7月1日起,在全市超過二萬間分店,採用不會產生「反式脂肪」的植物油來炸薯條。由於這特別配方的食油(據聞包括芥花籽、粟米及大豆),但由於原料供應未穩定,暫未知何時才可推廣至全國或其他地方。
但諷刺的是,這邊廂「只聞樓梯響」,那邊廂已有「長期客仔」提出反對用「新油」,怕影響炸薯條風味云云。
實在,即使用了新配方,煎炸、加工食物,還是少吃為妙。下一代的健康,往往取決於我們怎樣培養他們的口味,教曉他們如何聰明地「揀飲擇食」,因為口味及飲食習慣,是從小養成,並根深蒂固的。在學校及家庭灌輸飲食的正確資訊及取態,直接影響數十年後整個社會的健康。
衛生署在今年5月舉辦的「健康午膳廚神大比併」比賽,挑選出二十款家長及午餐盒供應商的得獎餐單,免費派發給各小學、地區團體及午餐盒供應商等。這份給小朋友的餐單,也許亦有大朋友值得借鏡的地方,讀者可參考www.eatsmart.gov.hk。
1. Oomen Cm, Ocke, mc, Feskens EJM etal. Association between trans fatty acid intake and 10-year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Tutphen Elderly Study: a pros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 Lancet 2001;357:74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