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類問題
曾於2007年10月26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林永和醫生
作為醫生,總希望治好病人;遇上盡心盡力仍幫不上的情況,難免會感到困惑。每天面對層出不窮的健康問題,接觸生老病死久了,發覺世間的種種問題,其實不外乎三類 ── 不是問題的問題、需要處理的問題及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日常診症中,把病人帶來的問題歸類處理,去除不合理的期望及過多的焦慮,治療便可更聚焦,更有效。
一、 不是問題的問題
由於遺傳、生理、家庭及周遭環境等因素所影響,每個人對健康的取態不同,有着不同的「焦慮感」。
有些人看到諸如「小便有泡可能是腎衰竭的病徵」、「心臟病有年輕化趨勢」等報道,便對號入座;有些人剛作過大腸檢查,聽到朋友患上腸癌便急忙找醫生再檢查;有些稱為「緊張型」及「依賴型」的病人,經常光顧醫生,為的多是小毛病,或許是情緒、性格使然,亦可能是身體的感官過分敏銳,誤把血壓、心跳及體溫的正常生理調節當作病變。遇上這些病人,醫生應細心聆聽,作適當的評估,以分辨病人的健康是否「不是問題」,並協助病人理性地處理焦慮,學會精明地照顧自己的健康。病人接受不需要的化驗、服用沒有對症下的藥,甚至進行多餘的手術,時有聽聞,該是誰的責任?
二、 需要處理的問題
醫生努力進修,掌握最新的醫療資訊及技術,為的便是在醫治病人時施展渾身解數。當然,斷症須準確,病人亦要明白及同意醫生的治療。
治療急性疾病,果斷地運用藥物或手術治療,目標是根治疾病;應付慢性疾病及癌症等,病人便應明白治療目標是以控制病情為主,除了服藥、定時覆診跟進,病人還須下定決心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與醫生共同努力,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明明已找到問題的根源及需要的治療,仍逃避現實,諸多藉口,諱疾忌醫,實在可惜!
三、 無法解決的問題
一些奇難雜症、末期疾病、家庭問題及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飛來橫禍,很令人沮喪,治療上亦困難重重。醫生除了幫助病人接納困難的現況,還會嘗試把問題抽絲剝繭,看看可否把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簡化為幾個「需要處理的問題」。一些不癒之症,治療重心在於紓緩性治療,處理病人及家人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減慢病情惡化、保持身體功能,把生命力注入歲月(Add life to years),值得做的其實很多。病人在絕望時妄自藥石亂投,更需要醫生的協助。畢竟人是軟弱的,很容易放棄,唯望所有醫生都會時刻鼓勵病人。
筆者有一位中年病人,曾在學生時代叱吒泳壇,後來因為患上牛皮癬(Psoriasis)── 一種難以治癒的慢性皮膚病,害怕別人歧視而放棄所有水上活動,很痛苦。他的工作時間很長,婚姻亦出了問題。他的牛皮癬愈見擴散,情緒亦愈差。皮膚科醫生、心理學家與我都束手無策,但在診症時我總會說句「加油!」,並與他打賭在他有生之年內會出現根治牛皮癬的藥物,把他治癒。嘗試幫助他改善婚姻關係,但進展很慢。我們定期見面,一方面保持樂觀,一方面集中處理些「需要處理的問題」。
就這樣過了八年,漸漸地,他的家庭與工作都逐步改善,他亦較能接受沒有改善的牛皮癬,人開朗多了,還時常叫我不要那麼愁,要懂得放下。
確實,我們要懂得在哪兒收、哪兒放。為病人有效地處理各種健康問題,要的不只是高明的醫術,還有所謂的「醫德」。醫生利用病人對自己的信任,把自己的利益算在病人健康之上,作出不正確的診斷與治療,當然不能接受。
也許,人的大部分煩惱,不是源自問題本身,而是在於處理上的錯誤。
在此,我謹以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寫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在軍隊中廣泛流傳的禱告詞來勉勵大家:「讓我們坦然接受那無法改變的現實,給我們勇氣去改變那應該改變的現實,賜我們智慧來辨別這兩者的區分。」(Give us grace to accept with serenity the things that cannot be changed,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which should be changed and the wisdom to distinguish the one from the o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