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跟「貼」啲?
曾於2007年8月10日刊登於信報副刊 -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陳潔玲醫生
李太30多歲,是一位秘書。數月前,因陰道感染念珠菌,痕癢難當,匆匆在午飯時段求診,在候診室的血壓高達190/110(正常應不高於140/90);休息15分鐘後,血壓仍達180/100。雖然她剛從工作的律師樓趕來,血壓上升不足為奇,但度數也真高了點。
原來,她的父母及兄長都是高血壓一族,自己4年前懷孕時,亦患了妊娠併高血壓,當時,婦產科醫生已提醒她,往後的日子患高血壓的機會比旁人高,需要多加留意,但沒有轉介或安排跟進。
沒有一位「認頭人」
老實說,當時她沒有家庭醫生(或固定的醫生),可說是沒有一位「認頭人」,因此亦像大部分市民般,在醫院享用高質素服務,出院後卻在社區「消失」,無從轉介,亦無從跟進。
數天後,李太的陰部痕癢減少了;在候診室坐了近半小時,血壓仍是180/100。這位心急人,已買了一部電子血壓機,家中量度的度數平均有170/100,要用藥了。市民常希望定期驗身,事實上,醫生多會為求診者「乘機」檢查,這種「伺機性篩檢」(Opportunistic Screening),是基層醫療常用的策略。這次李太因其他診症原因,被「捉到」患高血壓,亦屬常見。
李太既已買了血壓機,當然要好好利用,作「自我監測」(self monitoring)。坊間有不少血壓機,準確度不錯,小巧輕便,如有興趣,可參考「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1。筆者亦常鼓勵病人把家中的血壓機帶來診所,以檢視機件是否正常,及確保量度得法。
由於高血壓不痛不癢,很多時,病人會不想或忘記服藥。基層醫療有別於醫院服務之處,也正在於此:在醫院的病人,身躺病床,醫生巡房時手揮目送,寫下的治療方案,自有護士跟進,病人哪敢不從?出院後,返回「現實世界」,怎可確保治療不會「走晒樣」呢?其中一個辦法,是鼓勵自我監測,增加病人的參與。
李先生愛妻情切,除了家中的血壓機,還趁太太生日,多買一部讓她在公司使用。今天覆診,才讓我發現,原來她在中午時分,血壓仍維持在160/95,之前以為已達標的120/60,只是一早一晚的數據;看來,須要再仔細調校藥物了。
讓醫生跟得更「貼」
研究指出,在家中作自我監測的病人,可以讓醫生跟得更「貼」,能成功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發生。當然,若病人因量度血壓而變得過分緊張,或隨意自行增減藥物,便不宜鼓勵使用自我監測了。
除了高血壓,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哮喘,自我監測都有助控制病情。筆者有一位糖尿病人,自從習慣「拮」手指後,對自己應吃什麼、不應吃什麼、吃多少、吃完一餐要步行多久才可降低血糖,瞭如指掌,最近甚至可減輕糖尿藥的劑量,他和我也一起感到鼓舞。
在基層護理中,鼓勵病人自助,十分重要;然而,要病人多參與治療,作自我監察,需要各方面的幫助,如適當的儀器,教導使用的方法,並有人負責跟進。
教育、溝通、支援,不能單靠醫生,還要整個團隊的支持及其他配套。
基層先驅團隊
加拿大一項稽核報告指出,一個「強化的基層先驅團隊」(Strengthening Primary Care Initiative),能在兩年間積極改善血壓及糖尿病人的照顧,如更多人的血壓達標,更多糖尿病人有作眼底檢查等等2。文獻中的「強化」,是指經濟、組織及資訊系統上的「注資」。
建立及強化基層醫療,是世界潮流,香港呢?
1 http://www.americanheart.org/presenter.jhtml?identifier=576
2 Graham L, Sketris I, Burge F, etal. The effect of a primary Care intervention on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a pre-post intervention chart audit Healthcare Quarterly 2006; 9(2):62-71
|